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为何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漂泊于东南一带呢?

铁男春秋


“安史之乱”前后的李白,是一生最关注民生的李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辞劳苦的奔波,直到生命的结束。

一心出仕的李白,离开长安后,并没有放弃为国出力的念头,只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在唐朝也是一条坦途,往早了说骆宾王走过,往近了说高适走过,往后说杜甫也走过,那就是入幕府。“安史之乱”爆发前,最大的幕府就是安禄山,于是李白去了。

天宝十一年(752)冬,李白来到了幽州。应该说,他此行抱着两个目的,一是如他在《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中所说“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他要看看这个自称“腹中正有赤心”的安禄山,究竟是真的对唐明皇忠心耿耿,还是另有狼子野心;二是如果他真的为国尽忠,就可以入安禄山幕府,为国立功。而内心深处还以第二个为最重,这在他此时所做的《行行且游猎篇》《出自蓟北门行》《幽州胡马客歌》等作品中都可看出来,他心驰神往,想着干一番大事业。

在未到幽州之前,李白一直以为是北方民族来侵扰唐朝的边境,安禄山是在进行捍卫国土的战争,而实地考察后,他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安禄山为了向朝廷邀功,建立自己在边疆的威信而频繁进行,边疆的人民为此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白的心情一天天沉重起来。一个大雪天,他借宿到一个农家,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更让李白痛苦万分,就借雪来表述对安禄山的猛烈谴责和诅咒。他写下了《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通过农妇对自己丈夫的怀念,也让大家明白了,安禄山的功名是长城脚下堆着的累累白骨换来的。他仅有的一点为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了,他把对安禄山的痛恨,对罪恶战争的愤怒,对朝廷的不分忠奸,对自己前途的焦虑,都倾注在笔端,才有了这样的诗句。

李白信心满满而来,伤心痛苦而回。他多么希望朝廷能看出禄山的野心,多么希望国家能太平,人民能幸福。然而唐明皇沉醉于安禄山对自己的“忠心”,李林甫把安禄山作为自己政治斗争的本钱故意培植,安禄山的野心在一天天膨胀。这期间,李白写了多首《秋浦歌》来表明自己的伤心和忧虑。

天宝十三年(753),李林甫死了,杨国忠掌握了大权,清算李林甫。安禄山“很生气”,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李白是决心抵抗的,可奈何唐明皇跑了,太子也跑了。李白气得大骂:“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侧身西望长咨嗟!”“去元凶者非陛下而谁?”他热切地希望能收复中原,“函谷如玉关,几何可生还?”“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然而他一介书生又能如何呢,也只能是“我亦东奔向吴国”,和家人一起暂避南方。还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二首》中写道“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

当永王李璘“辟书三至”请他入幕府时,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出山。没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派出抵抗安禄山的永王李璘,却成了唐肃宗李亨的平叛对象。李白是爱国的,可是国又在哪里;今天还是一支抗击安禄山的大军,明天就成了被平叛的对象,李白又能怎么样。他写下的赞美永王军队的诗,反倒成了给他定罪的证据,李白直到下狱可能都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是不是和曹植的《七步诗》有相同的意味。

唐肃宗很生气,要腰斩李白。好在郭子仪等人求情,才落得个流放夜郞的判罚。行至白帝城,因肃宗立太子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放还。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名篇。

但李白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依然同情,当听说李光弼在临淮组织军队与史朝义对决时。年已61岁的李白,仍然以极大地热情前往投奔,他要去贡献自己的智慧。然而,此时的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行至中途,就因病不得不转投在当涂任县令的李阳冰,并最终病逝于李阳冰的家中。

李白的晚年,是现实主义的,是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是为民而不惜自己生命的,奈何生不逢时。


听书读书共分享


一个高富帅,年轻时过着“五花马,千金裘”的日子,想来他的晚年也一定是黄金作伴,子孙绕膝吧?

如果他还是一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文人骚客,是不是到老了,红袖添香,伏在案头写着回忆录?

再如果他是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神仙人物,是不是到老了过着“帝王问计于山中,点墨指江山”的日子呢?

第一个人物好像是巨富吕不韦一掷千金,第二个人物好像是才子曹植七步成诗,第三个人物好像是神仙陶弘景山中宰相。

单看这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幸福,然而他们加起来,成了一个人,这个人的晚年却是流离失所,仓皇不知所措!

不错,这个人就是李白。那他为什么会晚年漂泊呢?

有三个原因

一,李白习惯了折腾。

二,李白没有照顾好子女

三,安史之乱。


很多人以为是“安史之乱”造成了李白颠沛流离的生活。其实没有“安史之乱”,李白的晚年也安稳不到哪里去,只不过安史之乱加剧了他晚年漂泊无定的命运。

李白有子女三人,但是孩子从小到大,他基本上没有照顾过,现代人这种“丧偶式养育”,李白的老婆早在1400年前就深有体会。

从23岁开始,年轻的李白,就怀揣“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除了中年在长安供奉翰林两年半,他这一生几乎就没停下来过。“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足迹遍布18个省、206个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湖泊。

不过,年轻时这是主动的自我选择,是行万里路,游历天下。但是,老了的李白,不想了,但是他不想就可以不流浪了吗?

子女没有得到教育,贫穷一生,怎么养活得了李白的梦想?更何况,他有什么脸面依靠孩子?生出来拍屁股走了,有空写几首诗感叹一下。诗歌可以变成父爱吗?

他自己一生谋求仕途,到头来还险被流放夜郎。差一点就不是东南漂泊,而是西南大山里漂泊了!


中国那么大,李白为什么会漂泊在东南呢?

这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了。

安史之乱起于河北,战场主要集中在今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区,未曾波及到南方。

只有西南的蜀地和东南江淮流域得以保全。李白长于蜀地,一生无所作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更让李白卷入了皇权争夺的漩涡里。

永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罪而被逮捕。原本要腰斩的,幸亏郭子仪在唐肃宗面前替李白说了许多好话,才改判为流放,幸运的是行至白帝城遇大赦,才没有流放夜郎。

李白自视甚高,哪还有脸回到家乡?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所以他能选择的地方也只有去东南。而且李白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族叔李阳冰,人也在东南。所以他只有在东南漂泊。

我是剪刀说史!欢迎批评留言!


剪刀说史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大明人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跪射俑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靖难,李白怀着平乱报国愿望,入李璘幕府。不料李璘与肃宗不和,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牵下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李白蒙受着不白之冤痛心疾首、愤激之情、发之于诗。幸好,途中行之巫山,遇赦返回,当时乍获自由,即兴作诗《朝发白帝城》,抒发了东归江陵的轻快心情之名作。

从此以后,李白又辗转于金陵、宣城等地,也曾一度请求从军征伐安史余孽,但终因衰病而中止。无奈,李白于宝应元年(762),只得去投靠他的族叔一一当涂县令李阳冰。当年十一月,诗仙李白病卒。


全峰山


🙏🙏,诗仙李白,他一生的抱负不只是写诗,而是意于从政,作为诗人,他的确是个天才、奇才,但作为政治人物,他实在是没天分,沦落到,世人皆杀之,的地步,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失败者。他的诗中许多都是他对自己政治才能的自夸。终奇一生,看不出他在政治方面的才华,所看到的,只是他纸上谈兵以及仕途上的不断失意。

我们看到的是,李白进宫后目空一切,让高力士脱鞋,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唐玄宗都不放在眼里,他的狂傲让玄宗反感,要命的是他嗜酒如命,工作时也狂醉不醒,之后的他更是被唐玄宗冫赐金放还。后因永王李璘急缺人才,派人三请李白,李白成为永王的幕僚。可惜不到两个月,永王又对他的政治才能失去信心。

李白,如此抑郁的政治生涯,他的漂泊东南,也就不足为奇了!🐴🌺🌺





飞天ZY漫雪


《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李白的《临终歌》,临终之歌,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志向高远,可惜生不逢时,“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的骨子里并不是一个道家人物,而是纯正的儒家,儒家是有济世安民之志,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有人对李白提出质疑,认为他没有治国之才,太傲慢了,好不容易到了唐玄宗的身边,缺不好好珍惜。唐玄宗只是把他当成御用文人,让李白每天陪他和杨贵妃玩耍,这是对李白的一种侮辱,他的志向不在于此,所以李白成天喝酒,故意让宦官高力士脱靴,他不可能不知道惹了高力士的后果,这是他故意的行为。后李白被刺金放还,后来投到永王门下,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抱负。直到他去世前不久,他还准备上战场,他的志向不可能改变,也从未改变。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家纷纷躲避战乱,李白的叔叔李阳冰在当涂做县令,他就去投靠叔叔,后来也经常去叔叔那里,他去世都是在当涂。他之所以在东南,最重要的是这个原因。


大橘子侃古诗


李白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公元755年12 月,安史之乱后,中原大批官吏,商人、工匠、诗人、僧侣、画师迁居西南一带,中国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这时的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这时李白觉得,或许这是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就死心塌地的跟着李璘干。

李白任职期间,同王维一样的,他也写了一首诗,不同的是,王维的诗救了王维的命;他的诗,却差点要了他的命!但很快高适率兵出征李璘,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平定了李璘的叛变,可这样,李白也就成了“反贼”,打入了大牢并被流放。

李白直到近60 岁的时候,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突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62 岁。可以说李白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





文旅揽胜


东南安全呗。


手机用户60747532937


安史之乱起于河北,战场扩展到山西、陕西、河南,被张巡,许远堵在睢阳,再未南下。天下大乱唯有西南的蜀地和东南部保全,唐玄宗跑到了蜀地,我估计李白和他不对付,所以选择去东南一带[灵光一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