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關注我們,一起做有數青年!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它是一個逐漸被中國人淡忘的古老傳統節日,但正如其名,對於吃冷食的習俗,我們或許並不陌生,寒食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那麼就讓我們先從各地的著名冷餐中走近它吧~


寒食節吃“寒食”


1. 青團

青團是南方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用雀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青團色如碧玉,糯韌綿軟,食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如今,青團不僅僅是一道佳節美食,更是不少人的童年記憶的縮影和家鄉情感的寄託。

2.寒食粥

寒食節期間,百姓家家禁菸火,需備大麥粥等冷食,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寒食粥品類繁多,較常食用的有楊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麥粥等。

3.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五種色彩而得名,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4.撒子

《本草綱目》中 有這樣的 描述:“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饊子古稱“寒具”,饊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精巧細緻。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5.餳

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6.蒸寒燕

民俗要在這一天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原來,我們常吃的這些冷餐正是“寒食節”留下的古老傳統~ 接下來,你想不想進一步走近它瞭解它的起源與其他習俗呢?


寒食節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習俗


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拜祖、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1.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

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2.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3.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4.蹴球


盛行於唐,《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一些傳統節日的習俗有些仍沿襲至今,有些可能早已失傳,但我們能從詩歌和記載裡看到它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節日應該沉澱著歷史的厚重變得歷久彌新,而不是被我們淡忘。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讓我們在詩裡、在春天的微風裡、在美食裡找尋它的蹤跡吧。

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一起從冷餐中追尋它的蹤跡吧




<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