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馬上進入四月,在這個草長鶯飛的時節,也是我們祭奠離去親人的日子。在清明節,很多人在心中默默對逝者進行懷念,用鮮花寄託自己的哀思,讓這份情感傳承下去。最近疫情時期,每個人也都會直面死亡,明天4月4日,為表達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懷念,國家也將舉行全國哀悼活動。

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時節,相信孩子們也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在家長面前。

“媽媽,什麼是哀悼活動啊?”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啊?”

“爺爺、奶奶為什麼離開我們了?”

“媽媽,你以後也會死嗎?”

......

有很多中國家長認為,沒有必要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順其自然,等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知道什麼是死了;家長們認為,孩子太小,無法理解死亡,不如直接避免這個悲傷的話題,孩子快快樂樂的長大就好了。其實是他們往往看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孩子總是生活在沒有悲傷的假象裡,一旦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會內心充滿的恐慌和不適。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所以在做很多成年人心理諮詢的時候,也會經常遇到因為無法面對父母、同學、朋友等死亡事件,出現的心理創傷的來訪者。今天我們講如何引導孩子理解死亡,其實也是非常必須的教育,可以提前為孩子們做好心理防禦,抵抗事件的衝擊。

學前期間的兒童,受到外界的影響作用最大,是自我意識、性格、生存技能、世界觀等的最初形成階段。作為家長必須抓住這一關鍵期,讓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安全意識,樹立健康的生命觀念。

小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做了生命教育的引導,所以在奶奶去世的時候,我跟她談起這件事情,她能夠明白並平靜的去接受,甚至還安慰了爺爺。我們離奶奶住的醫院很近,所以奶奶生病期間,孩子也經常過去看望奶奶。現在奶奶過世這件事情,要不要告訴孩子?孩子爸爸跟我是不同的意見。

爸爸覺得小女兒才9歲,是不是能夠接受這個消息?所以想暫時欺騙孩子。但是我認為,如果欺騙孩子,過幾天孩子去看望奶奶,奶奶卻不在了,這對她來說一定是非常憤怒的事情。其實近觀身邊的家長們,面對這樣的情況,大都在採取隔離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更是家長需要面對的。我跟孩子爸爸一起探討後,他同意了直接跟孩子表述這件事情,我同意了爸爸的意見不把小女兒帶過去參加哀悼儀式。

在跟孩子表述了奶奶過世的事情後,我還引導孩子去想一想奶奶活著的時候經常幫助身邊的人做一些小事情。然後也引導孩子也去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情,比如幫助鄰居奶奶提東西、維護樓道里的衛生之類的事情,這個行為就是幫助孩子有動力、有控制力,他感受到他有能力把他失去的人能夠做的好事接著做下去,所以這就能讓孩子不卡在哀傷這兒,能往下一步走。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
第三階段:認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這套認知理論,證實了孩子是會主動觀察生命跡象的。

因此,家長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自然地適應孩子的觀察,並予以公開、客觀的生命教育。

對於學前兒童來說,生命教育的出發點是生命,家長可以客觀解釋死亡是身體功能的停止,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具象解釋,如鮮花凋零、落葉歸根,再到小魚翻白、小狗死亡,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由於學前兒童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學前兒童的生命教育就要落實到生活中具體事物之中。教育要遵循兒童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採取更為生動淺顯的方式使孩子們從小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

1、從生活實事中客觀分析,具體解釋生命的價值

我家孩子養了2年的小倉鼠死了,孩子很傷心,這件事情,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的契機;我在處理這樣事件的時候,不過於理性化,而是從孩子的內心感受出發。以同理心先讓孩子把悲傷的情感抒發出來,“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但是我們不能讓小倉鼠一直這麼待在籠子裡了,我們一起把它安葬了好不好?”然後我陪孩子一起用一個小小的安葬的儀式,把小倉鼠安置好,做好告別。這個階段,我經常跟她一起做一些愉快的事情,幫助孩子緩解內心的憂傷;也讓孩子多融入小夥伴一起去遊戲,因為運動也能幫助孩子減少情緒上的波動。

如果你的孩子在處理好小倉鼠事情後,還想繼續養一隻,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非常傷心,也可以暫時不要再養寵物,讓孩子的內心先平靜下來。

如果在處理這樣事件的時候,你漠視了孩子的情感,直接把小倉鼠扔垃圾箱了,可能孩子會更傷心;或者你直接給他買一個新的回來,因為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也可能會覺得生命是非常沒有價值的。所以這樣的處理方式,都不是良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我們有時候帶孩子在參加一些兒童活動的時候,也會有商家為孩子們準備免費領養的小寵物,有的孩子覺得自己領養的寵物不如旁邊小朋友的還看,或者自己的寵物行動不便,要求更換,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很多家長或者老師也會直接滿足孩子的要求,去換一隻寵物給孩子?

其實這樣的事情也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的機會,我們可以用更好的辦法去處理這件事情。比如: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出生的時候,媽媽覺得你長的不好看,是不是可以選擇另外的小朋友當做自己的寶寶呢?比如:你看那隻小雞缺了一半翅膀,雞媽媽沒有把它扔下,跟其他的雞寶寶一樣在細心的照顧著。

當你這樣帶領孩子觀察與思考的時候,孩子是會隨著你的引導去感受,也許不用你多說其他的話,孩子就不再要求換寵物,並且更加細心的照顧自己領養的寵物了!這就是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告訴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如果家裡面失去狗、貓等寵物的,可以邀請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家拿很多很多關於寵物的照片,每個人來聊關於你和寵物的經歷,寫成故事,然後放在一個紀念冊裡面,所有的人都可以去看,讓你最後忘不了它。你不會記住和它所有的經歷,但是有些重要的經歷你可以記錄下來,因為很多家長後來跟我說,他們回去看圖片時發現他把某件事情忘了,但是正因為記錄下來,又想起來了。這就是你給他一個踏實的感覺,就是說我可以回來再去看,這個焦慮就降低了。

2、以身作則,親身示範,提高孩子安全意識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學前兒童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認識自我認知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內容,最重要的是樹立健康的生命觀。這個階段的安全意識教育,家長們可以利用一些繪本、和視頻,幫助孩子對安全有一定的意識。作為家長以身作則也是為孩子樹立很好的安全範疇,及時的貼心提醒也是非常需要給予孩子的。

比如:過馬路的時候,紅綠燈的作用;

在人多的商場、車站、港口,跟家長保持什麼樣的距離才是安全的;

家裡的各種物品有哪些可能會造成傷害,應該如何使用和避免傷害;

外面遇到流浪狗或者無人牽引的狗應該如何規避危險;

遇到陌生讓你幫助做一些事情,你該怎麼辦?

如何正確的上下電梯.....

幼兒園、遊樂園裡、小區裡各種器械、各種玩具都有,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奔跑,進行遊戲,可以說是快樂天堂。但有時玩起來就什麼都忘了,往往會對幼兒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這種自身痛苦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別的小朋友摔傷磕破時,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記憶類推到別人身上,這種體驗會有助於幼兒理解自我保護的意義。

幼兒生活在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環境之中,意外事故的發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變消極躲避為積極預防,就能夠使各種意外傷害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讓孩子們瞭解不少自護自救知識,相信面對突發事件,他們會有更多的從容。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他們會具有更高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安全生存。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3、生命教育繪本來幫忙,教孩子理解死亡

平時媽媽還可以給學前兒童用繪本的方式做一些引導,讓他們對生命教育有一個簡單的概念,能夠了解什麼是死亡,親人、寵物的離開,要怎樣面對?我推薦幾套不錯的繪本給大家:

推薦《害怕可以說出來》,這是多麼棒的一個主意。在學校受欺負了、大家都排擠我、孤立我、怕黑不敢睡覺、爸爸媽媽離婚了,他們是不是都不愛我了…孩子的這些小心思爸爸媽媽都讀懂了嗎?適讀年齡3-6歲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害怕可以說出來》 這是一套真正為孩子發聲的書。角度新穎,直面六大家長關注、孩子倍感壓力的主題——霸凌、生病、死亡、走失、黑暗和父母離異。

整套書完全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細緻地描繪了孩子在遭遇一些突發事件時,內心的惶恐、迷茫和焦慮,凸顯了兒童的心理變化。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家人、朋友一起想辦法,積極面對。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共有6冊

《被欺負了,怎麼辦?》《生病了,怎麼辦?》《走丟了,怎麼辦?》《怕黑,怎麼辦?》《死亡是怎麼回事?》《爸爸媽媽離婚了,怎麼辦?》讓孩子們明白“每個人都會害怕”,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承認自己害怕並不丟人。


推薦的這套《孩子你在想什麼——15堂極簡哲學課》回答了孩子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困惑,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用更多元的眼光看世界。適讀年齡4-12歲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它是美國兒童教育學家,兒童文學家艾唐·伯瑞茨根據孩子成長都將面臨的問題創作而成。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全書共有15本,深入淺出地探討了關於朋友、家庭、錢、尊重、真實、死亡等話題,解決孩子成長的煩惱,幫助孩子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結交朋友、獨立思考、正確理財、善於發現美、珍惜和尊重生命等。同時,也為孩子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啟迪孩子心智,引導他們向世界有更多維度的探索。

最重要的是,這套書拋開了教條式的灌輸模式,似一位智者,與孩子進行心靈對話,為孩子的每一次思考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大人來讀,也會引來深思,醍醐灌頂!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比如,《愛是什麼》《美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上帝是什麼》,讓孩子們

懂得生命的美好和價值、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審美。


推薦《一片葉子落下來》——“既然我們都要飄零落下,幹嗎還要生長自這裡呢?”

“是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是為了一起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是為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是為了四季,難道這些還不夠嗎?”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這書本的頁數並不多,語言簡潔易懂,配上了形象的照片,作者便是以這樣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故事的開始從“春天過去了。接著,夏天也過去了。”這樣的一句話開始的,那片名叫弗雷迪的葉子長大了,長得又寬又厚實,五個角又尖又硬。每個人都是如此,都是從最初的“小小的”我們開始成長的。當我們漸漸長大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原來身邊會有很多跟我們一樣的同類,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群體中。但是在這個大群體中卻沒有兩個相同的我們。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都將會面臨的一個共同的課題:“我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呢?”就像樹活著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給人遮蔭,其實人活著的目的也一樣,就是——讓別人過得快樂。我們懷揣這善良的心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帶來的快樂,給予他人方便。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積累中,我們生命的底氣得到了昇華。我們迎來我我們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

推薦《小傷疤》——親人總有一天會離開你,但是你們的愛永遠都在講述一個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媽媽。生活變得跟以前大不一樣了。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這是影響孩子一生的生命教育繪本, 生命會裂開缺口,愛裡卻沒有害怕。。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小傷疤,最傷痛的莫過於至親的離去。《小傷疤》中的小男孩為了留住媽媽的味道,捂住耳朵、閉上嘴巴,關上家裡所有的窗戶;為了藏住媽媽的聲音,跑到精疲力盡,還弄傷自己的膝蓋……因為,只有如此,媽媽關愛和疼惜的聲音才能再次響起。他固執並賭氣地認為,媽媽其實捨不得走,只要他痛了,媽媽總會拼盡全力回到他身邊,寬慰他、給他溫暖。

直到有一天,外婆來了。她是媽媽的媽媽,雖然,她也十分悲傷,她坐著“一動不動”,又“東張西望”,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或者是在找什麼人。但最後,外婆畢竟是媽媽的媽媽,她懂得媽媽的牽掛,並知道如何讓一切恢復原樣——她推開了窗戶,讓清新的空氣重新流淌進來;她教爸爸怎麼做小男孩習以為常的吃食;她張開雙臂擁抱了小男孩,握著他的小手貼在胸前,並告訴他:“媽媽就在這裡,在你的心窩裡,永遠不會離開你。”

是啊,生命中充滿了聚散離合,只要我們將那個人記在心裡,又有什麼力量可以奪走呢?茶道里說“一得永得”,得到了一次便是得到了永久,並沒有後來的失去。她是媽媽,她一直就在那裡。

故事的最後,小男孩膝蓋上結痂的傷口長好了,他不再故技重施將傷口撕破,留住媽媽的方式有很多種,這是媽媽最不願看到的一種。他終於坦然地接受了事故,並開啟了新的航程,這一次他沒有哭。原來不知不覺中,傷口已經好了。

推薦《祝你生日快樂》——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這是一個憂傷的故事,通過一個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離去,講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題。

本書描繪了男孩小丁子與一個癌症病童小姐姐,如何展開一段動人心扉的友誼故事。故事的結尾,雖然小姐姐再度住院了,但是她答應會回來過生日,於是小丁子充滿信心地等待,他想要親口大聲地對小姐姐說:“小姐姐,祝你生日快樂!”作者很好地控制著敘事節奏,故事緩緩前行,讓全書流淌著“哀而不傷”的情緒。畫面與文字相得益彰,全書以橙黃的暖色為主色調,輔以藍、綠混合色,使整部作品充滿著溫馨的氛圍。

生命教育是讓學前兒童懂得保障安全、自我防護,也要學會關愛他人,體會到生命的幸福感。學前兒童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尊重大自然和社會,幫助孩子與天地萬物建立和諧的關係,使孩子更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在尊重孩子興趣和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學會尊重和珍惜生命。

--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