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楊家將》中的潘仁美真的是奸臣嗎?

楊繼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從歷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記載,他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要負主要責任。

《忠烈楊家將》中的潘仁美真的是奸臣嗎?

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主張用聲東擊西的打法,遭到王的恥笑)。楊業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潘在陳家谷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谷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連射契丹勇士十餘人落馬,無奈箭盡,只得步戰,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最後戰死,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

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

還有,從各種小說、評書的藝術作品上看,中國歷史上皇帝都是“正確的”“聖明的”,所有皇帝做的事都是必勝的,這是中央集權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如果皇帝不聖明、不正確、作戰失利的話就會影響皇帝的帝位,歷史將會重演。正所謂死人的嘴巴最老實,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找個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帥無謀累死千軍”之罪就剛剛好,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後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楊家將》一書,《楊家將》的評書形式出現於市井,潘仁美就從紅臉變成白臉了,這種事情歷史上有很多,曹孟德便是宋朝時期染成的白臉。當你仔細的讀完《楊家將》後,就會發現裡面的硬傷,潘仁美的兒子潘豹被殺後,皇帝竟然判決楊家無罪。古人講“刑不上大夫‘而寇準卻對潘仁美動大刑,在當時這是越制,屬謀反的罪名,其它的不必多說。

別忘了,韓信曾有幾不殺,見天見地不殺,見金銀銅鐵不殺,見人不殺,結果帷幔遮天,蘆蓆鋪地,呂雉將韓信裝入麻袋,命令宮女用竹籤將韓信活活扎死。


平反新說

《忠烈楊家將》中的潘仁美真的是奸臣嗎?


〔本文沒有戲說成份,除分析之外所列舉事實皆見於正史。本文非論文,史實出處恕不註明。〕

宋朝是歷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儘管兩宋文彩斐斕,名臣輩出,仍然無補宋朝的積弱。除了歷史學家已分析的諸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宋朝未能控制住燕山與長城,北方的邊防沒有屏障,始終直接暴露在北方騎兵的兇猛攻擊之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間沒有緩衝地帶,導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銳,這期間產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民間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楊家將。

十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認識到必須收復燕山,控制長城,他在連滅南唐、吳越、北漢三個國家之後乘連勝之威派出兩路大軍北伐遼國。東路由滅南唐而聲震朝野的大將曹彬率領直搗北京。〔當時叫燕京,北京是遼國的臨時都城,正式都城在長城以北。〕西路由大將潘美率領〔即傳說中的潘仁美〕,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擬收復山西北部長城。楊業〔即傳說中的楊繼業楊老令公〕是西路軍的副統帥。不料,曹彬能讓南唐後主李煜倉惶辭廟,卻敵不過蕭太后率領的南北兩院的奚族騎兵。〔這裡的南院大王可不是喬峰喬大俠〕可憐十萬宋軍精銳在北京南邊不遠處的白溝河一帶被遼全殲,大將曹彬僅一人一馬逃回!我猜想曹彬肯定是武林高手,其武功之高絕不弱於三國名將趙雲並且可以傲視“楊家將”

醜事記載


這絕非笑談,史書記載,白溝河水竟被宋軍屍體堵塞而斷流!讀者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力,這是何等慘烈的戰鬥!趙雲救阿斗時戰況之慘烈流傳千古,可大將曹彬從白溝河單騎突圍時戰況之慘烈絕不會亞於長坂坡卻默默無聞,這就是歷史不公平之處。

遼軍殲滅河北宋軍之後,立即出娘子關移師山西。此時山西的遼軍空前強大,西路軍處境極其危險。明智的辦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險關固守,以避遼軍鋒芒,潘美正是這樣做的。這說明在楊家將傳說裡被罵得萬劫不復的潘仁美其實是個合格的統帥。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揮,楊令公頭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會發生了,中國也就缺少了一部楊家將傳奇。

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這就是說,要楊業在強大的遼國騎兵的攻擊中“順便”完成大規模“移民”工作,保護擔著罈罈罐罐、扶老攜幼的老百姓走幾百里路回來。這大概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與此相似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從新野撤退,也是帶著老百姓,結果在長坂坡被曹軍追上而全軍履沒。歷史的悲劇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對宋帝趙光義的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從趙光義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個高智商的人,一個高智商的人怎麼可能會做出這種幾類白痴的重大決定呢?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楊業之死是一場謀殺,是趙光義要借遼軍清除異已。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復長城,楊業的北漢降軍集團熟地熟路,正好做為開路先鋒,讓降宋的楊業做宋軍伐遼西路軍的副統帥就是這個意思。正統帥當然不能給楊業楊老令公,必須由信得過的心腹愛將擔任此要職。當時趙光義連滅三個國家,南唐、吳越、北漢,氣勢極盛。一點也用不著擔心楊業集團會有貳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曾幾何時,全盛時期大宋的天字第一號大將軍曹彬竟然兵敗白溝河,十萬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無一生還!〔曹彬除外〕消息傳來,舉國驚恐。可以想像趙光義當時的震驚和恐懼。史書上記載了他可能是用陰謀手段奪取了他哥哥趙匡胤的皇位,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趙光義是一個極工於心計的人,而不是一個正人君子,宋襄公式的仁義道德與他無緣。當此危難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皇位,因為他哥哥的兒子,真正的皇位合法繼承人就在身邊呢。

楊業集團

楊業集團投降還不到一年,在宋危難之時會不會動搖?如果楊業聯遼復漢怎麼辦?如果宋軍穩不住陣腳一敗再敗怎麼辦?如果這一切果然發生就太可怕了,此時“楊業反水”一定是趙光義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況且此時趙光義心中明白,立馬燕山是一個永遠不會實現的夢想了,只有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楊業才有價值,沒有了這個夢想楊業就沒有價值。而且簡直就是負價值,要花成本時時防他“反水”。大家應該知道辛棄疾在投宋後的遭遇,叱吒北國的辛棄疾先生入宋後再也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當他回顧戎馬生涯,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了。〔醉熏熏地把燈撥亮看看寶劍的寒芒,願今夜做個好夢,讓我回到號角嘹亮的兵營。〕只能空將萬字平戎策,去換得東家種樹書了。這就是趙光義謀殺楊業的動機!趙光義不愧是高智商,當他得知曹彬大敗之後,在一瞬間就作出了決定,楊業必須死!於是就有了那道不可思議的荒唐命令。

寫至此處心中不禁凜然一動,幸虧辛棄疾先生文人一個,和楊業不一樣,不是以武傳家也沒有子弟兵,否則今天我們肯定讀不到這麼多好詞,當然這是題外話了。趙光義一定還有密令給心腹愛將潘美,令他在生死關頭儘量裝傻,不準支援楊業的敗軍。歷史的記載也正是如此,於是謀殺完成了,楊業死了,趙光義放心了。我猜儘管楊業楊老令公心如明鏡,仍是硬著頭皮去執行這純屬自殺性的任務的,降宋已是一辱,豈堪降遼再辱?他在降遼與死亡之間自願選擇了死亡。今天我彷彿還能感覺到楊老令公在臨戰前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

楊業之死

楊業之死的最大責任者絕對是宋帝趙光義,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敗後終於穩住了陣腳,此時就該替罪羊潘美潘仁美先生出場了。我們的民間藝人極其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作,膾炙人口而流傳千古的楊家將傳奇由是誕生。我猜想趙光義一定很想也設個什麼大獎之類,把這些民間藝人好好褒獎一下的。

宋朝經這次失敗之後,一蹶不振,控制長城成了一個不可期待的夢,一直到北宋滅亡。沒拿到長城卻意外拿到了非常傑出的楊家將傳奇,這就叫物質上有所失而精神上有所得吧,況且楊家將傳奇還為今天的旅遊業作貢獻,留下不少旅遊景點,比如六郎莊掛甲屯之類,算也是意外之得吧。“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一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