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伤寒论》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结,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挡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虐状,日甫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