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的高屋建瓴之作

臨西第二中學 鄭靜靜

——讀陳寶貴老師的《

文化自信與傳統寫作文化精神的重鑄》

寫作教學的高屋建瓴之作


近讀陳寶貴老師發表在2018年《中學語文》第3期中的《文化自信與傳統寫作文化精神的重鑄》萬字長文,十分震撼。

陳老師深見卓識,高屋建瓴,系統闡述了了傳統寫作理論的價值,鮮明提出了“傳統寫作文化精神重鑄”的命題,對於廓清當下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在傳統寫作理論中尋找資源,開創寫作教學的新局面,給我們指出了路徑。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陳老師,考察了“五四”運動前後的寫作狀況,梳理了傳統寫作理論的文脈及“五四”前後有關的寫作文獻,指出:“無論是梁啟超的《作文入門》、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沐紹良的《寫作指導》、孫起孟的《寫作方法入門》,還是章衣萍的《作文講話》、阮真的《作文研究》、張志公的《讀寫門徑》、夏丏尊、劉薰宇的《文章作法》、唐弢的《文章修養》等,基本上都是“結構”式的對寫作的指導,其核心是“法”,結構法、句法、詞法以及不完善的寫作知識,雖然也涉及到一些寫作態度、生活問題,但大多著墨不多。”接著進一步指出:“這種以西方‘結構’分析法來指導寫作教學的路徑,“五四”後便逐漸形成,並且統治了我們的作文教學一個多世紀。”“看不到中國傳統寫作理論言志、宗經、養氣、章法等要素。”從而得出:“西學東漸 傳統寫作教學文脈的阻斷”的結論。看看當下我們課堂上充斥著的開頭如何,結尾怎樣,幾招幾式,書店中令人眼花繚亂的什麼作文秘訣、作文寶典,老師所打出的“萬能作文”“快速作文”等旗號,都是這種以“結構”分析為主的濫觴。陳老師最後後指出:“這種寫作指導,著眼的是寫作的技,而非道;著眼的是寫作的表層,而非內核;著眼的是寫作的速成,而非積累;著眼的是分數,而非生命;著眼的是‘應需’,而非發展。”面對當下技術主義橫行的狀況,可謂一針見血,振聾發聵。

寫作教學的高屋建瓴之作


而我認為,陳老師所談的問題,本質上是如何對待傳統寫作文化的問題,也就是有無文化自信的問題。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代以來的作文教學,對於傳統我們失去了很多,可怕的是我們至今還不覺悟,還在抱著“技術”主義的神主牌不放,我們已經失去對傳統寫作教學理論的自信。陳老師的觀點和論述,對當下的寫作教學,無疑是一種斷喝。

陳老師第二部分論述的是:“傳統寫作文化精神舉隅,即傳統寫作文化精神是什麼的問題。什麼是精神?對此陳老師的概括可謂精彩“寫作文化精神,即寫作‘文化思想’最基礎的東西,是‘精微’的具有‘能動作用’的‘內在動力’,是指導寫作‘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從這裡我可以看出,陳老師所說的寫作文化精神,是寫作的內在動力,是寫作的一種生命生髮。陳老師把傳統寫作文化精神,分為言志之思、宗經載道之根、人格之魂、勤奮之行等四個方面。對每一個方面的論述,陳老師都引經據典,文氣洋溢、見解精湛、詞彩飛動。比如談到“志”:總之,“言志”作為統攝幾千年的一個概念,一直作為評價作詩、為文的根本、作為詩文產生的基礎。不過,近代以來,特別是在寫作教學中,“言志”似乎成了一個比較生疏的詞語,它只是偶爾在一些學術研究中提及。我們說“志”是思想、是情感、是追求、是抱負、是喜怒哀樂,是由內向外的一種表達。“言志”表明自己一種很強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一種通過文字所呈現出的生命的尊嚴和詩意。如果我們的學生有了文章言我感情、思想、心志的自覺,寫作中就不會扭扭捏捏、無所事事、空洞無物、心無點墨,就會通過寫作充分地提升個人的人生追求、精神品質和境界。其他自不待言。

寫作教學的高屋建瓴之作


而我認為,言志是文章者的內在需求,宗經載道是為文的社會要求,勤奮是文章寫作者應具備的基本品質,而人格則是為文者的生命底蘊。“成為文之大業”,四者缺一不可。

文章的第三部分為“傳統寫作文化精神的重鑄”,也就是為當下的寫作教學提出自己的主張,即如何重鑄“傳統文化寫作精神”。陳老師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是堅持“大寫作”觀念,綜合施教,把人的發展放在寫作教學的首位。陳老師認為,傳統寫作教學,是一個綜合的大系統,他們很少從寫作技術著眼,而是從“人”的教育方向上施教。人的寫作和人的綜合素質是相聯繫的、這個綜合素質體現出來的是“德、才、膽、識、力”之心智結構,並且把“德”放在首位。也就是寫作是人格的反映,所謂“文如其人”,所謂“道德文章”就是此意。二是掙脫“技術主義”的窠臼,以自由精神開拓作文的無限天地。陳老師指出:重鑄寫作文化精神,在著眼於人綜合素質提升的基礎上,必須摒棄“技術主義”的教學路向,用自由精神開啟寫作教育的新天地。“技術主義”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產物,他用以科學研究中的分析析與實證。而我們中國人的思維講究的是綜合。技術主義追求的是功利,方法上是條分縷析,用以科學技術學科是可以,用以人文學科則是行不通的。傳統的寫作歷來反對功利主義,寫作教學在重視“德性”之外,追求的是泯物我、同生死、超功利的審美境界。追求“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的自由精神,追求“心目相去”“即景會心”的生命直覺”等等;三是紮根於生活的大地,讓寫作灌注煙火的味道。這是陳老師一貫的觀點,我記得早在2006年陳老師就曾有《迴歸逝去的大地》的論文發表,在這裡陳老師著重指出: 傳統寫作學,歷來重視其社會功用,反映現實生活,並聯系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論斷,指出文章寫作的本質就是要和社會生活聯繫起來,要有感而發,要反對無病呻吟。他指出:學生寫作,只有關心時代發展,關心大眾生活,並且灌注一種人文情懷的時候,文章才會具煥發出其光華和魅力;四是以我為主,吸納世界寫作優秀成果,傳承古代寫作文化精神,應是今後寫作教學的方向。陳老師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寫作精神,以人作為核心,即通過人的德才膽識等的培養,實現言志抒情,宗經載道(文道統一)之目的。而在具體層面上倡導勤奮,注重漸進,要求反映現實,關心民瘼,追求超越及心靈自由等,其實這是一種以人為核心,向傳統、現實、心靈、表達無限展開的大系統。要想開創寫作教學的新局面,我們必須有以“我”即吸收傳統寫作教學理論為主的文化自信,並融匯西方文章寫作中注重辯論、注重實用、注重質疑、批判和過程操作的合理因素。落實通過寫作豐富人的精神,修煉思想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目標。具體訓練中,強化真性情、真情景、真境界,反映時代現實,重視志向抒發等要求,才能真正地重鑄民族寫作文化精神。

寫作教學的高屋建瓴之作


這樣的思想認識是高蹈的,是深刻的,也是必須走的一條道路。最近陳寶貴老師痴迷於推廣“深閱讀.大寫作”並極力實踐之,產生了廣泛的教育效應。他在一次交流中指出:寫作教學,我們一定有走“大語文教育”之路,我們要放出眼光,引導學生寫自我、呈眾生、貫天地,再加上“深閱讀”,緊緊抓住把學生的“生活世界、閱讀世界、表達世界”“三界”打通這一核心,堅持文化自信,語文教學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信然!必然!定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