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1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資本論》的核心內容即剩餘價值。而只有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資本主義生產的剩餘價值才能得以實現。第一次提出了剩餘價值論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發現。

《資本論》第1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就像狼的本性凝固在血液中一樣,資本主義的掠奪制度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命本質。不管科學技術怎樣進步,物質財富怎麼豐富,資本主義的本質不可更改。勞動人民只能將自己的勞動力像機器一般賤價賣給資本家,所得卻不及生產價值之半,在法律上、經濟上完全沒有自衛的能力。但這一切並不是資本家的無情,而是資本主義的罪惡!商品的誘惑

工業化的資本主義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商品作為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基本元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並佔據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商品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元素,就不能成為商品。

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單個商品只不過是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而已。實際上,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比如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發展水平及其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總而言之,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該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而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由此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力成反比。

就使用價值來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質,就價值量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種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

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告訴我們,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而且就其價值而論,“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當然,商品中包含的勞動也具有這種二重性,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徵。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批判地證明。

商品是使用物品和價值承擔者的二重物。因此,它們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於它們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商品的二重性,決定商品不僅是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的體現,而且是使用物品和價值承擔者的綜合體。

如果探討商品價值關係中包含的價值表現,我們可以從最簡單、最不顯眼的貨幣形式來看,商品使用價值的形式同共同價值的形式即貨幣形式,會形成鮮明的對照。隨著對商品價值對象性的深入瞭解,貨幣之謎也會隨著消失。

前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為相對價值,也就是處於相對價值形式,而後一個商品起等價物的作用。實際上,一切價值形式的秘密都隱藏在這個簡單的價值形式中。

作為同一價值的表現形式,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總是分配在互相發生關係的商品上,不僅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和不可分離的兩個要素,而且是同一價值互相排斥和對立的表現形式。

即便是一個極簡單的物品,沒有一個標準去衡定它的價值,我們是無法像看到它的使用價值那樣,用肉眼看出它的商品價值,只有從它們的交換價值出發,才能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

在兩個商品的價值關係中,一個商品處於相對價值形式,還是處於等價形式,完全取決於它在價值表現形式中所處的地位。換而言之,該商品所處的地位取決於它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還是表現價值的商品。考慮到不同商品只有化為同一單位後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我們必須完全撇開商品量來考察商品的價值表現關係。

作為人類勞動的凝結,一個商品的價值性質可以通過該商品與另一個商品的關係顯露出來。當然,商品的等價表現可以把不同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化為一般人類勞動,把勞動形成價值這種特殊性質顯示出來。

一般來說,充當等價物的商品總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化身,是某種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產品的表現,我們只需將使用價值“翻譯”成具體勞動,將“價值”翻譯成抽象勞動即可。

>>> 商品 >>>

用來交換、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它首先是通過勞動生產出來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如果生產出來的東西是無用的,誰也不願意買它,這種東西就不能成為商品。同時,商品又必須是用來進行交換的有用物。如果勞動生產出來的有用物不用於交換,而由生產者自己消費掉,或者無代價地被別人拿去消費掉,這種有用物也不是商品。即有用物採取了通過交換取得同等代價以後才去滿足人們需要的一種社會形式。

在交換中,當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經常表現在許多其他商品上時,它的相對價值形式就被擴大了。被擴大的價值形式不能有統一的價值表現,也不能充分體現一般人類勞動。

通過一種商品或者是許多種不同商品構成的系列,商品使自己取得一個價值形式,表現出一種商品的價值,而無須其他商品的幫助。實際上,一般價值形式的出現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動的結果。一種商品之所以可以表現為一般的價值形式,只是因為其他商品同時也需用一個等價物來表現自己的價值,其他商品並不是僅僅起著被動的作用。由此可見,商品價值的對象性能通過全面的社會關係來表現,而且是社會公認的形式。

因為每種商品都表現為許多不同的價值形式,這會給商品的交換帶來諸多不便,一種能普遍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交換得到了簡化。

在這個世界中,勞動具有物化人類性質的特殊性質。因此,作為無差別人類勞動凝結物的一般價值形式,勞動產品可以通過自身的結構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會表現。一般來說,在簡單的或個別的相對價值形式中,一種商品可以使另一種商品成為個別的等價物;在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中,一種商品的價值可以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獲得表現,並賦予其他商品以等價物的形式;在一般等價形式中,一種特殊的商品可以成為商品世界中一般的價值形式的表現材料。實際上,等價形式的發展只是相對價值形式發展的表現和結果。隨著等價形式的逐步發展,它的兩極即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之間的對立,也應該同相對價值形式的發展程度相適應。

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貨幣的特殊等價物,而貨幣是它們的一般等價物,所以它們是作為特殊商品來同作為一般商品的貨幣發生關係。

當這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同等價形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種特殊商品就成為貨幣商品,也就是可以執行貨幣的職能。在商品世界中,這種商品特有的社會職能能夠起到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不僅能夠在第二種形式中充當麻布的特殊等價物,而且可以在第三種形式中把各種商品的價值體現出來,從而形成它的社會獨佔權。

如果勞動產品採取商品形式的話,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就會獲得勞動產品等同價值物的形式。因此,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就是取得勞動產品價值量的形式。當然,那些社會規定可以幫助勞動產品實現生產者的社會關係。

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下,勞動產品可以採取物與物關係的虛幻形式,轉換為商品,就是成為可感覺的物品。當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的時候,商品就感染了拜物教的性質。當商品的價值可以用貨幣形式來表現的時候,拜物教同商品生產就分不開了。以上分析已經表明,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是來源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在它們的交換中,勞動產品可以與各不相同的使用對象性相分離,並取得社會等同的價值對象性。

>>> 貨幣 >>>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或其價值符號。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為中介,來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勞動過程

從勞動本身來看,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而勞動力的賣者也由此在實際上成為按勞動力買者的意願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成為工人。為把自己的勞動表現在商品中,勞動力的賣者必須把它表現在使用價值中,表現在能滿足某種需要的物化過程中。因此,資本家使用價值或財物的生產,使工人制造出某種特殊的使用價值,也就是一定的物品。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過程必須要撇開各種特定的社會形式來加以考察。

人的勞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在勞動中,人民在改變了自然物體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目的。農民每日辛勤地耕作,與土地相互依存。他們在改變了土地的同時,土地也養活了他們。

勞動資料是在勞動進行過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從人和自然之間的發展過程來看,勞動不僅是自然力與自然物質之間的對立,而且是由人們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物質變換的過程。為了佔有自然物質,人們通過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來使用身上的自然力,比如臂、腿、頭和手運動起來,並通過這種運動作用改變自然和人們自身的自然。雖然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顯現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建築房屋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在這個過程開始時,這種最初的本能勞動形式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而且已經觀念地存在著,引導自然物實現自己的目的。

作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即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都是可以通過勞動同土地脫離直接聯繫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例如捕獲的魚、砍伐的樹木和地下礦藏中開採的礦石等,都可以算是勞動對象,即原料。當然,一切原料都是勞動對象,但並非任何勞動對象都是原料。實際上,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作為資本家的所有物,產品是一種使用價值。資本家不僅要生產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還要生產用來出售的商品,而且要關心商品的價值是否大於生產該商品所需要價值的總和。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一樣,商品生產過程必定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不僅要生產價值,而且要生產剩餘價值。眾所周知,每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物化在其使用價值中的勞動量決定的,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我們把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就必須要計算物化在這個產品中的勞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機器的大規模使用改變了生產結構和勞動力需求狀況。

資本家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通過延長工人工作時間,延長一般價值形成過程,變成價值增殖過程。我們的資本家不僅懂得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長的勞動過程去換取更多的價值。

在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整個過程中,資本以流通為媒介,以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條件,為價值增殖過程作準備。

>>> 勞動力 >>>

勞動力是人所具有的,並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亦稱勞動能力。它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勞動力是生產的能動性因素、主導因素,任何社會生產都不可能沒有勞動力。生產資料只有在勞動力的運用下,才能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中發揮作用。

勞動是抽象的社會勞動,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造價值,而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

>>> 價值增殖過程 >>>

價值增殖過程是生產商品一定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上去;

作為價值增殖過程,僱傭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形成新的價值,其中包括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必然不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而必須是價值增殖過程。

剩餘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的準確表現,是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又相當於剩餘勞動同必要勞動之間的比例。

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我們可以用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來決定,就是用m/v來表示,而且剩餘價值率就是可變資本的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相對量。

當可變資本的價值等於它所購買勞動力價值的時候,工作日的必要部分就決定著這個勞動力的價值,而由工作日剩餘部分決定的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就等同於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之間的比例。換而言之,剩餘價值率m/v=剩餘勞動/必要勞動。當然,這兩個比率就是把同一種關係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而且一種是物化勞動的形式,另一種是流動勞動的形式。因此,剩餘價值率才為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準確表現。

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家會盡量延長工作日,如果可能,他甚至會把一個工作日變成兩個工作日,但是工人也會堅持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內。

在剩餘價值率和勞動力一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僱傭工人的人數是決定剩餘價值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增加工人工資,但工人工資增長率低於生產效率的增長速度,實際上也是勞動力價格的明升暗降。

>>> 工作日 >>>

一個自然日(一晝夜24小時)內,工人從事勞動的那部分時間。亦稱“勞動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作日由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是完全不同的。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工人再生產自己的勞動力。

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產力。

當然,這裡改變的不是工作日的長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劃分。

一般來說,在工作日長度已定的情況下,剩餘勞動的延長必然是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

那些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提供不變資本物質要素的產業部門生產力的提高,尤其是那些生產日常生活資料能夠決定勞動力價值的部門,它們商品的便宜也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抑制了農業)

隨著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勞動時間的減少,勞動力價值也會降低,而且這種勞動時間的全部減少等於所有生產部門勞動時間減少的總和。

換而言之,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的,而是用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

商品的生產不僅取決於勞動力,而且還受制於提供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的生產。

原料生產力的提高,或低廉的價格,會使商品的價格也隨之下降。

商品價值的降低

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而由商品價值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也是如此。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相對剩餘價值會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並隨著生產力的降低而降低。

因此,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並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衝動和經常的趨勢。

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是為了縮短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他們所得到的利潤都來源於工人在生產商品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 超額剩餘價值 >>>

同一生產部門的資本主義企業之間,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因而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也必然是參差不等的。但商品不是按照個別價值、而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價值出售的。那些採用先進技術、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因此它會比其他企業多得到一部分剩餘價值,這就是超額剩餘價值。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並以此來延長工人無償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時間。

協作產生了一種比單個勞動者力量的機械綜合強大得多的集體力,通過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力。

勞動生產率不僅取決於勞動者的技藝,而且也取決於工具的完善程度。

失業 資本主義使用機器,首先對機器競爭對手的舊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工人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大量工人失業,從而迫使工人不得不聽命於資本家強加於他們的法律。

剩餘價值的生產 撇開勞動過程的各種歷史形式來看,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而且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因此,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必須生產剩餘價值。如果工人需要全部時間來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話,那麼他就沒有時間為第三者勞動。

從一定程度來看,相對剩餘價值是絕對的,是以工作日的絕對延長為前提,而絕對剩餘價值是相對的,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的。

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兩部分。資本家為了達到價值增殖的目的,一方面是延長工作日;另一方面是改進設備、技術,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生活資料的自然資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資源。

>>> 名義工資 >>>

實際工資的對稱。指以貨幣數量表示的工資,即貨幣工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它表現為一定貨幣額的勞動力的等價物。

貨幣工資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凡引起勞動力價值變化的各種因素,都會引起貨幣工資的變化。但是貨幣工資反映勞動力價值的變化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貨幣工資的變化每每與勞動力價值的變化不一致,因而影響到工人的實際生活水平。

資本流通的形成,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資本主義生產做準備;第二個階段,是生產剩餘價值;第三個階段,通過出售商品,使貨幣重新轉化為資本。

作為資本價值的週期增加額,剩餘價值是資本的週期果實,是取得收入的來源形式。

要積累,就必須把一部分剩餘產品轉化為資本。資本家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

資本積累就是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資本的積累不僅取決於資本家的剝削程度,而且也受社會需求的影響。

>>> 進出口貿易管理 >>>

國家政府通過行政立法、政策和各種措施對進出口貿易實行的監督、協調和控制。進出口貿易管理始於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當時,英國工業水平較高,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因此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實行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在國內外自由競爭。美國和西歐其他一些國家,則由於工業水平落後,為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對進口採取各種限制措施,使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衝擊,對出口則採取鼓勵政策,給予優惠和津貼。

>>> 資本主義積累 >>>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資本家必然不斷地進行積累,將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實行擴大再生產。一方面,由於資本積累是通過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形式實現的,因此,資本積累過程也就是日益增多的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的過程。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一定的勞動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導致產業後備軍的形成和擴大。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就會成為資本積累的有力槓桿。

資本主義競爭

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激烈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大資本總是處在有利的地位。為了在競爭中保存自己,擊敗對手,資本家只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資本規模。如同登高才能望遠一樣,資本家也要不斷擴大再生產規模進行資本積累,才有可能在資本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