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童趣的一首詩,成年人讀了緩解焦慮,小朋友讀了羨慕不已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古詩是啟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古詩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婉轉於平平仄仄的韻律中,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聲與美的藝術結晶。而幼齡兒童學習古詩,不在於理解其意,重要的是如學習童謠、兒歌一樣,在朗朗上口的韻律中感知到美的畫面。

充滿童趣的一首詩,成年人讀了緩解焦慮,小朋友讀了羨慕不已

要說到適合幼齡兒童讀的古詩,無外乎語句淺顯,且需極富畫面感。如《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詠鵝》中的“白毛浮綠水”,以及《詠柳》中的“二月春風似剪刀”,都用到了生活中常見的意象,也就更加能吸引幼齡兒童的興趣。

充滿童趣的一首詩,成年人讀了緩解焦慮,小朋友讀了羨慕不已

今天我們要讀到的,是唐朝詩人於鵠寫的一首同樣被現代兒童所熟知的詩。為了更有利於兒童學習,這首詩更是被各大早教平臺包裝設計成了動畫版。全詩讀來俏皮可愛,又不失優美意境,不但小朋友喜歡,就連成年人讀了也能會心一笑。讓我們來品一品:

《巴女謠》

唐 於鵠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充滿童趣的一首詩,成年人讀了緩解焦慮,小朋友讀了羨慕不已

詩的前兩句刻畫環境。在一個夏日的黃昏,詩人路過古時的巴國,看見荷花搖曳,菱草漂浮的江邊,一個騎在牛背上的小女孩,正快樂地唱著山野民歌,慢悠悠地往家走。“巴”,是古屬四川的簡稱,在這裡道出了地點;而“藕絲菱葉”是夏季作物,則指明瞭時間。這句詩除了生動的景物描寫,還有牧牛女孩的歌聲,因為《竹枝詞》便是唐朝時期巴地流行的民間歌曲。唐朝詩人劉禹錫被貶四川時,也曾用當地民歌填寫過竹枝新詞。

充滿童趣的一首詩,成年人讀了緩解焦慮,小朋友讀了羨慕不已

詩的後兩句則是對牧牛女孩妙趣橫生地描寫。許是詩人想要逗弄一下這個可愛的小女孩,便問她,“天黑了,你認得路回家嗎?”誰知這小孩不僅不怕生人,還故作聰明地回答,“我當然記得了,我的家就在那個木槿花圍成柵欄的芭蕉樹下!”

但是詩人擔眼一望,只見遠處的農家村落,戶戶門外都栽有芭蕉樹,籬笆圍欄上盡是盛開的木槿花。再一看小女孩,卻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詩人不免要笑出聲來。這兩句詩將小女孩的幼稚和天真躍然紙上,讓人讀後腦海中自然浮現出她那活潑可愛的樣貌。

充滿童趣的一首詩,成年人讀了緩解焦慮,小朋友讀了羨慕不已

縱觀這首七律,雖非名人大家所作,卻清新自然,極富童趣。不但對於四川鄉村的風景做了細緻的刻畫,更是讓巴地小女孩牧牛的形象呼之欲出,給人以健康樂觀的深刻感受。現代人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間,對於鄉村的自然風光固然是會有所向往。讀到這首詩,正好如同親歷了一番,真正是給人以美的享受。而詩中自由自在的牧童小女孩,誰說又不是都市小朋友羨慕的對象呢?對此您同意嗎?歡迎關注,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