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清明節稱為“清明祭”可能更適合掃墓祭祖的後人們的心情。

古人其實早就考慮到了不同的情境應該使用不同的表達,到了清明這一天,如果去掃墓祭祖,那就叫“祭祖節”;如果去郊外踏青郊遊,那就叫“踏青節”“行清節”或者“三月節”。用不同的文字區別表達我們內心細膩的情感,恰恰反映了我們思想的精緻。

到了“清明”,我們要做的一直是兩件事:掃墓祭祀,緬懷祖先;踏青遊玩,享受春天。

提到“清明”,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一詩一畫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徐悲鴻畫作《清明》

杜牧的《清明》,我們再熟悉不過,以至於每到清明我們都要看看天是否要下雨,正是所謂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下雨和我們思念故人,懷念逝去親人的心情是相配的。

那麼《清明》畫呢,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又說不出來的感覺。講述畫作最好的方法還是看圖說話吧。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2001版七年級語文書封面

這下應該讓很多90後回憶起來了吧。不得不說,我們語文書的美編還是很有些審美水平的,一幅圖就告訴你什麼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只要看一眼畫就會吟出“牧童遙指杏花村”。

能把清明時節寫得這麼色彩清淡,心境淒冷的杜牧卻不是失意之人。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樊川可是長安城南郊著名福地,京畿要地,權貴花園。漢高祖劉邦曾經將這裡封為開國功臣樊噲的食邑,樊川也因此得名。那杜牧憑什麼敢號樊川居士呢!就憑他祖父杜佑是大唐宰相!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無人在朝不做官,有人在朝好做官!杜牧26歲就中了進士,仕途一路還算順利。先授弘文館校書郎,再任國史館修撰,最後做到刺史,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清明》一詩,應該就是杜牧做池州刺史期間所做的一首七絕。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用現代白話複述一遍詩歌內容就是:在清明時節的江南,煙雨濛濛,恣肆飄落,路上往來的人們神情憂傷,欲哭斷腸。作為地方的父母官,我也受了這氣氛的感染,想要找人問一下當地何處可以買酒澆愁,坐在牛背上的牧童伸手一指,遠遠望去,那是杏花深處的村莊

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叫它杏花村吧。杏花村裡釀的酒呢!就叫它杏花酒吧。

幸運的是,歷經千年中華大地上的很多地名都變了,“常山趙子龍”變成了“石家莊趙子龍”,“九原呂布”變成了“包頭呂布”,但是“池州”還是一直保留著當年的名字,就像穿越了千年的故人。這位唐時故人,讓我們讀過《清明》之後輕易就找到了當年的“杏花村”,更能帶著期待一品“杏花酒”。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杏花村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

《辭海》中記載:“杏花村,在安徽貴池市西。向以產酒著名。《江南通志》載:唐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即指此。”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杏花村景區有六朝長廊、懷杜軒、郎遂故居、魚龍橋、古戲臺、青蓮館、民俗村、魚歌埠、望華亭、昭明堂等景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第五卷記載:“杏花村:在貴池市西郊。因村中十里杏林中,春來杏花盈村,故名。隋唐間又以黃公井水釀酒醇香,而以杏花酒肆聞名。1985年始廣植杏樹,現已一片杏花勝景。”

現在《清明》已經成為了清明時節應景第一詩作,但是杜牧卻不這樣認為。杜牧一生好言兵法,他認為自己最傑出的作品當是註解《孫子兵法》十三篇。也許,這就是官二代的個性吧。

《清明》詩找到了杏花村,《清明》畫卻從語文書上退役了。

新版的語文書用的封圖已經換成了清代任伯年的《荷塘消夏圖》,多可愛的納涼的胖子啊!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荷塘消夏圖》清 任伯年 VS 七年級語文書

那老版的《清明》圖跑去哪裡了呢?

古稱清明不叫節!《清明》詩話正當時

手撕牛肉——牧童瑟瑟發抖

手撕牛肉,讓牧童瑟瑟發抖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