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貝後人獲贈藥看“中國式援助”: 投桃報李、重情重義


“中國式援助”有著怎樣的精神內核?一則跨越82年的故事或許就是答案。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南京,一位叫約翰·拉貝的德國人拯救了20多萬中國人的生命。82年後,新冠肺炎疫情在德國肆虐,他的孫子同時也是醫生的托馬斯·拉貝向中國求援,需要藥品拯救自己、家人和他的患者。接到求援後,工信部立即聯繫到一家浙江的醫藥企業,而很快,這家企業的免費贈藥就通過國際航班送到了拉貝手上。

從拉貝後人獲贈藥看“中國式援助”: 投桃報李、重情重義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中國人歷來講求知恩圖報,更何況拉貝先生對“生命有大愛,對和平有追求”,曾以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無畏義舉挽救過如此多中國人的生命。事實上,中國人對待老朋友,從來都是友誼地久天長。對於尼克松、基辛格、田中角榮這些為中美、中日關係做出開創性貢獻的人,即便在他們遠離政壇後,我們依然給予他們崇高的禮遇;對於曾經將我們抬進聯合國的非洲兄弟,我們始終一心一意地幫助他們進行國家建設。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中國的對外援助,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從拉貝後人獲贈藥看“中國式援助”: 投桃報李、重情重義


“天下一家”的姿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這些要素匯聚起來的互助之愛,構成了“中國式援助”的原始動力。但這一點,不少西方政客與媒體或是不能理解,或是不願理解。資本主義利益交換社會的長期薰染與抗疫不力急需“甩鍋”的心態結合在一起,讓一些別有用心者不約而同地在國際輿論場上詆譭起中國的援助。一會兒說中國在借“疫”擴大影響力,一會兒炒作中國援助的物資有質量問題,一會兒自誇自己才是援助最多的那個,彷彿他們是在進行一場拳擊賽,急切地要在自己的任內獲得最多的“點數”,並巴不得其他人統統倒下。

從拉貝後人獲贈藥看“中國式援助”: 投桃報李、重情重義


世人交友,有的為謀求利益牽手,有的則因志同道合相聚,而我們都知道,後者的友誼遠遠比前者要牢固得多。回顧新中國的外交之路,我們之所以能從西方的封鎖中突圍,並團結起一大批“鐵桿”“鐵板”朋友,靠的正是長期而有效的承諾與堅持。今天,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央,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不斷加深,在全球治理中擔當的角色更加重要、發揮的作用更加關鍵。對於新冠疫情這樣的人類危機,中國對外進行援助、履行大國擔當更是自然。

不管蝲蝲蛄如何叫喚,某些人的“有色眼鏡”如何堅硬,來自中國滿懷善意的援助將不斷前往需要它的地方,為人類早日戰勝新冠疫情獻出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