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清明》賞析

《清明》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家入,梨花樹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陸游《清明》賞析

譯文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嘆;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築巢;梨花在風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春天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裡能夠得到舒展呢?

註釋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裡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這裡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為:怎樣;怎堪。

賞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裡的二月初,不特定指時間,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彙,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壯美,也不是優美,而是一種淡淡的悽美。

——對於落花傷春的悽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溫暖。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特殊,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心靈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麼。

陸游《清明》賞析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脫口而出,清明怎麼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裡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禦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為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幹嘛去了。

頷聯,“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說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英雄,無不提醒著詩人,再不努力,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加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麼可哀的。只不過憑什麼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陸游《清明》賞析

想起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說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為什麼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臺,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通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為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簷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髮出感嘆: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裡呢?

這是詩人對命運不幸發出的控訴,也是對古代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改變命運”的號召下,無數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