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清明時節,天清地明。除了傳統的習俗,父母一定要帶著孩子外出郊遊踏青,去感受天氣暖晴,春色正濃。體驗一下寒食清明,因為,這樣的節日有別於中秋、春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而清明更像是人願意與大自然保持親密關係的訴求而創造的節日。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清明除了祭祖掃墓,更該被解讀為人與大自然的節日,也是孩子親近自然天地的契機。


就像遍插茱萸的九月九登山,就像五月五藉著黃河大水賽龍舟,就像三月三上巳節祓除畔浴。這些都與大自然有關,都是人類藉著大自然的饋贈訴求合歡、團圓、家庭成員的聚合。


這不僅僅是傳統,更應該是最佳的育兒指南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適時、因地制宜地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勝過一切早教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要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寶寶與大自然多接觸。因為,寶寶最早是通過嗅覺辨別媽媽身上的氣味。並且,這一能力在新生兒階段飛速地發展。這時候媽媽如果能抱著寶寶多曬一會太陽,多感受一下微風,多聞一聞泥土和花草的芬芳。都能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寶寶的視覺和嗅覺的發展。

在親近大自然這件事情上,很多新手媽媽有不少誤解。擔心外部環境的粉塵、細菌、病毒會傷害寶寶。於是將寶寶禁足在屋子裡。在夜晚為了餵奶和換尿布方便,使用小夜燈。寶寶白天睡覺拉上窗簾。這些做法都有違背自然的規律,讓寶寶晝夜不分,較少受到光線的刺激,反而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殊不知最好的撫觸除了媽媽的雙手,還有大自然的光線、微風、氣味,鳥鳴這些都是寶寶最好的安撫。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親近大自然是孩子三歲以前最重要的成長任務


父母為寶寶的成長可謂是煞費苦心,吃的用的都挑最好,在物質上給予了孩子充分的滿足。希望寶寶能成長更優秀,有更強的學習能力。但是,父母們往往忽略了這也許並不是孩子最需要的。

因為,出生後三年孩子最重要的成長任務不是學習,而是親近大自然。

生活在城市的父母可能會問什麼是大自然?兩三歲的孩子父母總不能帶出去旅遊體驗大自然吧?

其實,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最好的大自然就是室外空氣質量佳的戶外活動。例如,公園、綠道、沙灘,場地較為寬闊安全的區域。只要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能算是和大自然有基本的接觸。如果你生活的城市森林覆蓋率高,是天然的城市氧吧,那就更好了。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為什麼要讓孩子多參與到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

是由於三歲以下的孩子大腦處於飛速發展的狀態。在戶外活動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能刺激孩子大腦的神經元,而僅僅讓孩子呆在家裡擺弄玩具、使用電子產品,或者去上早教。這些並不能足夠多地刺激孩子大腦中已存在的3億-4億個積極活躍的神經細胞。

要滿足孩子的腦部發育需求,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繽紛絢麗的色彩這些都能給孩子大腦很好地刺激,滿足孩子的成長。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親近大自然能培養孩子的審美和音樂細胞


想要培養孩子成為藝術家,就更該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大自然的物體有獨特的線條和比例。

例如,蝴蝶的翅膀的兩邊是對稱的,花瓣的顏色千變萬化,每一片樹葉都不會完全相同。自然界的每種紅都不一樣,每種綠都有深淺。鳥兒的叫聲、蟬鳴蛙語,泉水叮咚,這不就是最美妙的音樂?

這是不是比媽媽給寶寶看色卡告訴寶寶這是紅色、綠色、紫色來得更有意義和深刻呢?這是不是比媽媽給寶寶聽貝多芬的音樂更能培養寶寶的音樂細胞呢?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接觸大自然越多的孩子,越聰明

爸爸媽媽不要制止孩子接觸大自然。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保護,讓他們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盡情地享受大自然。

例如,允許孩子在水窪裡跳躍,偶爾感受下雨滴落在臉頰,迎著微風奔跑。

自然的環境雖然複雜多變,但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在大自然的點點滴滴中體會到樂趣,長大後還有什麼不能戰勝?

適當地接觸細菌,讓身體形成良好的抗體,這不僅不會讓孩子生病,反而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清明的另一種解讀,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才是孩子人生的頭等大事


每一個孩子對大自然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只有從小熱愛、親近大自然的孩子,長大後才會對如何利用、駕馭自然產生興趣,併為之追求。

其實,早在古代清明節就不僅僅是祈福、緬懷先人掃墓的節日,文人墨客更是把清明當成了才思文湧的季節。因為清明還是一個節氣,而不僅僅是節日。遠足踏青,讓孩子從小願意、喜歡親近大自然,才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