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歐美博物館:空無一人,舉步維艱,直至“亮燈”

目前,海外的大型博物館等藝術機構依舊關閉,開放暫未期限。

隨之而來的是財政赤字。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在宣佈全薪發放至5月2日的同時,也在研究是否動用其36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作為緩解困境的臨時方案。但一些中小等規模的機構已經難以為繼,開始裁員。與此同時,英國V&A博物館館長也提示,疫情暴露了藝術行業從勞資關係到商業模式的緊張狀態,伴隨產生的公共文化困境將延續至博物館展廳“亮燈”(重開)之後。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大都會博物館員工索爾·科恩在空無一人的主展廳

“我深愛的主展廳現在空無一人,沒有訪客、也沒有同事,感覺很不真實。——索爾·科恩(Saul Cohen,Met員工)

4月3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的社交網絡發佈了館內一位工作人員的照片,他叫索爾·科恩,這一天他為240萬平方英尺的博物館安裝了一個75馬力的冷卻泵,這些博物館的幕後工作同樣讓他感到自豪。

博物館關閉了,但它不是空的。類似索爾·科恩,博物館內許多與文博不直接相關的工作人員,也對博物館建築和館藏藝術品的維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在2019年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創造了有史以來參觀人數的紀錄後不久,因為疫情國外藝術機構在3月中旬紛紛關閉,同時兩位籌備已久的文藝復興大師展覽也不得不關閉,他們分別是的羅馬奎里納萊博物館為紀念拉斐爾去世500年推出的“拉斐爾,1520-1483”和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提香:愛情、慾望和死亡”。這兩場展覽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可重複的大展。雖然“提香展”未來還計劃在愛丁堡,馬德里、波士頓巡展。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也希望在5月可以重新開放,但目前看來情況難以估計。而更難以估計的是文化藝術機構正在經歷的裁員潮。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3月初,“拉斐爾,1520-1483”展覽未關閉時,戴著口罩參觀的觀眾

大都會博物館將全薪發放至5月,未來可能動用捐贈基金

大都會博物館日前宣佈為旗下2200名工作人員提供一個月的保障,全薪發放延長至5月2日。對此,大都會博物館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丹尼爾·韋斯(Daniel Weiss)表示:“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盡最大努力為員工提供支持,以幫助確保每個人健康和財務安全。 雖然全薪支持延長一個月的聲明並不能提供給員工持久的安慰,但目前,這是我們在快速變化形勢下能做到最好的選擇。”

大都會博物館此前告知員工,只能保證支付全薪至4月4日,並與保安和維修部門的工會達成協議,為他們在閉館期間不得不赴現場工作的人員提供1.5倍的危險津貼。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大都會博物館員工索爾·科恩日前未博物館安裝了一個75馬力的冷卻泵

除了面對當下閉館運營收入為零的困局外,未來博物館重新對公眾開放後,參觀人數和預計的收入也會減少。為此,大都會博物館也在研究是否動用其36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作為緩解困境的臨時解決方案。

“任何失去收入的非營利性組織都不能無限制地動用捐贈資金,因為當下的臨時支用,必須保證在未來的日常運營中可以獲得平衡。”韋斯在一封與大都會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聯合簽署的電子郵件中發出提示。

3月13日,為了控制病毒傳播,大都會博物館等數百家藝術文化機構關閉。然而,類似大都會博物館擁有財務資源的機構卻屈指可數。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閉館後的大都會博物館外,再無往常的熱鬧

“目前的情況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我們沒有可以參照的經驗。”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美術館(Akron Art Museum)副館長西瑪·饒(Seema Rao)說,“我們也在關注大都會博物館的做法,並儘可能地優先保障員工。但我們是一家中等規模的機構,持續幾個月沒有任何收入讓運營難以為繼,而且許多資助者本身也因疫情遭受了打擊。”面對將近100萬美元的缺口,阿克倫美術館宣佈將解散35名全職員工,部分全職員工轉為兼職,部門主管削減10%的工資。

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The Carnegie Museums of Pittsburgh)原本擁有1003位員工,目前解散一半以上;洛杉磯哈默博物館(Hammer Museum)解散了150名兼職學生。 馬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解僱近四分之三的員工。上週一(3月30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宣佈將支付全職員工薪金至5月15日,同時也以增加休假的方式,減少兼職人員的報酬。

“整個文化部門,尤其是藝術家,如今真的很受傷。”紐約藝術基金會(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執行董事邁克爾·羅伊斯(Michael L. Royce)說。自3月初以來,該基金會的掛牌數量下降了88%;與此同時,其緊急資源部門的頁面瀏覽量增加了兩倍多。

羅伊斯還補充說:“目前,這場危機剛剛開始,影響還沒有完全產生。但藝術界人士已經開始失業,急需工作和緊急救濟資金的支持,而且是‘立即’!”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尚未宣佈對其全職工作人員的任何調整,但在3月31日,MoMA自由公教人員的合同被終止,並被告知在3月30日後將不支付任何薪酬和補貼。MoMA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我們對他們過去對博物館的貢獻深表謝意,也希望他們及其親人在當下的困難時期安全和健康。”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廳關上了燈

當燈光亮起,依舊是博物館需要支持之時

藝術行業面臨的危機,並不只在美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館長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也提示,疫情的發生迫使我們解決21世紀公共文化的社會功能和合理性。

“我們關閉中,注意安全。” “明天我們關閉,祝好運。”這是3月初,藝術行業工作人員收到最多的信息,如今新冠病毒幾乎熄滅了世界各地博物館的燈。

在短短几天中,前所未有的、在和平時期的封鎖暴露了藝術行業一系列緊張關係——從勞資關係到商業模式,再到對“基本”工作真正含義的理解。面對疫情產生的公共文化困境,政府部門所提供的應對行動或需要更為大膽。

在宣佈閉館的郵件中,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館長加布裡埃·芬迪(Gabriele Finaldi)沮喪地講述了美術館所在的特拉法加廣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何設法保持開放:

1942年1月,在閃電戰最黑暗的日子裡,國家美術館的館藏被秘密轉移至英國鄉村,當時的《泰晤士報》刊登了一篇報道。“在傷痕累累的倫敦,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看到美麗的事物。”記者寫道,“我很高興有機會看到這個國家數以百計傑作中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儘管這依舊有風險,但相信值得一試。”在炸彈投下時,特拉法加廣場變成了英國人的避難所和相互安慰的地方。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位於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關閉中的英國國家美術館。

疫情爆發後,博物館這個本該提供給人類接觸、反思、希望的公共空間關閉。但在邊界封閉的當下,博物館(美術館)中所呈現的多元文化相互依存和交流的論調應該更被重視。

疫情也讓新自由主義藝術模式被關注,在過去20年中,因為英美公共文化的商業化,使許多國家收藏暴露在藝術市場的種種變幻莫測之中。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已宣佈預計虧損1億美元。相比之下,在德國,文化部長莫妮卡·格魯特斯(Monika Grutters)談到了“文化和創意部門的巨大負擔”,並承諾聯邦政府將為藝術家和文化場館提供支持,並稱“我不想讓你們陷入困境。”

在英國,國民無需支付博物館入館門票,公共資金也在減少,這必然催生了博物館高度商業化的風氣。與此同時,3月博物館的零售、場地租借、巡迴展覽、會員活動都遭受毀滅性打擊,而且這種打擊還將在未來延續,這將導致數百萬英鎊的赤字。更重要的是,以博物館、美術館為代表的藝術行業支撐著創意生態,這個生態中包括布展設計人員、甚至是照明生產企業,如今他們的生計也將受到影響。值得重申的是,創意產業每年為英國經濟貢獻約1120億英鎊。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中卡拉·沃克作品《Fons Americanus》正常展出的狀態,但如今池中水已被放幹。

為了協助藝術行業在未來儘快走出困境,英國博物館協會呼籲取消計劃於2022年舉行的、耗資1.2億英鎊的英國藝術節。英國廣播公司(BBC)也在危機之下,開放了節目和網絡資源。

但V&A博物館館長特里斯特拉姆·亨特還認為,“政客們應該向公眾傳達,文化和藏品如何更好地運用於公共領域,以及為什麼它們應該獲得公共資金的支持。這不是要比較博物館與醫院孰輕孰重,而是當病毒最終消散時,公民得知博物館藏品安全,得以回到博物館,看到對自我意識的形成具有深遠意義的藝術品。”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還引述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館長龔彥的觀點:“藝術不是疫苗,但它給人帶來希望。”

相比英美,亞洲尤其是中國的藝術機構從3月中旬開始有序開放,其中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3月13日重新開放,但入內參觀必須先測量體溫並消毒雙手,場館也增加其空間的通風。為避免訪客聚集,公共教育活動只在線上進行,但上半年檔期被打亂,新展無法馬上接檔是國內已開藝術機構面臨的問題之一。

疫情下的欧美博物馆:空无一人,举步维艰,直至“亮灯”

重新開放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入內參觀必須先測量體溫並消毒雙手

在日本,學校和主要博物館在2月下旬關閉。這也打亂了博物館的計劃,經過三年閉館整修的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本計劃於櫻花季(3月21日)舉行整修後首展“杉本博司·琉璃淨土”,後推遲至4月4日,現其官網顯示延期至4月11日。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和草間彌生博物館的官網顯示分別休館至4月13日和4月15日。雖然開館日一延再延,但也讓公眾感到有了盼頭。

在閉館和部分開放期間,博物館(美術館)也均推出了數字計劃,讓藝術可以“穿越”封閉的城市。

此時,博物館還需不忘對藏品的“監護權”,保護寓意深刻的藝術品,豐富對其的理解,傳遞下一代。當然更重要的還有疫情結束後,重建博物館(美術館)與社會的聯繫。

或許,在不久之後,如所有人所希望的那樣,在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網站上都可以看到“我們將重新開館”的消息。希望“不久”不會很久。

(注:本文部分編譯自《紐約時報》藝評人扎卡里(Zachary Small)“大都會博物館將發放全薪至5月”,以及英國V&A博物館館長特里斯特拉姆·亨特在《藝術新聞》上開設的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