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鄉村教師的陶器“博物館”

  在很多人印象中,收藏是個“燒錢”的行業,但譙城區城父鎮的鄧淼卻顯得很“另類”,小學教師身份的他卻擁有2600件左右的藏品。收藏對鄧淼來說,一路走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卻甘之如飴,“城父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的文物應該得到妥善保管,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

  小“博物館”裝著“三千年”

  鄧淼的“博物館”緊靠著城父鎮政府,不起眼的大門上掛著“城父鎮博物館”的牌匾,鄧淼解釋說他的“博物館”審批的名字是“亳州市城父民間收藏館”,大門上的牌匾是鎮政府認可掛上的,他的藏品更加安全了。

  “博物館”面積不大,只有三大間房屋和兩小間房屋,面積百十平方米。但走進“博物館”卻別有洞天,泥土的味道迎面撲來,2600件左右的藏品密密麻麻地分佈在房間內,多個藏品緊挨著擺放的情況隨處可見,有的藏品實在沒處安放只能躺在地上。

  藏品以陶器為主,另有石器、青銅器、骨器、漢磚等文物,“陶器大多是戰國到漢代的。城父鎮歷史悠久,有3000多年曆史,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我這裡的僅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要麼流失要麼破壞掉了。”鄧淼遺憾地說道。

  雖然鄧淼的“博物館”以陶器為主,但他最喜歡的藏品卻是谷形玉器、小編鐘和戰國的戈等藏品,它們反映了古代城父的生活和軍事水平。在鄧淼看來,作為城市發展的產物,它們也印證了城父鎮3000多年城市發展歷史。

  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鄧淼展示了古代供水(或排水)用的兩個圓形陶管,直徑14.5釐米,長度42釐米,陶管一端收縮剛好插進其他陶管,“我們認為水管是現在才有的東西,沒想到古代就有了,只是現在的材料換了,技術更成熟了。”


  省吃儉用“摳”出“無價”寶

  提起城父鎮的歷史,鄧淼自豪地說城父在春秋時被稱為“夷”,是當時楚國的“陪都”,是千年的歷史文化名鎮,地下的文物特別多。但當地人卻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隨意的扔掉、毀壞,或者廉價賣給外地的商販。

  這給鄧淼的收藏提供了“機遇”。鄧淼的收藏是從2009年開始的,因為沒錢,開始時他都是拿家裡商店的煙、酒去和別人交換,後來知道他收藏愛好的人多了,前來給他送“東西”的人越來越多。除了購買和交換,鄧淼的藏品也有他從工地上撿來或者朋友贈送的。

  不過“機遇”很快過去,鄧淼注意到大家對文物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土的文物從被隨意處置到格外珍視,收購價格也水漲船高。這讓他有些“吃不消”。鄧淼一家四口人,只有他自己有正式工作,妻子在城父鎮上開了家菸酒店補貼家用,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家庭開支逐漸增大。

  雖然生活比較拮据,但鄧淼對收藏卻很慷慨。一件不起眼的東西,往往要花上幾百甚至上千塊錢,這在妻子看來,真不便宜。一向節儉持家的她實在不能理解丈夫,為此經常和鄧淼慪氣,甚至埋怨鄧淼“不會過日子”。

  最近,鄧淼剛剛“入手”了幾件藏品,其中有一件是唐代支壺,是一位挖機師傅賣給他的。雖然家裡不富裕但他還是照單全收,不過還好價格不貴,“這幾年我很少買東西了,家裡的東西都是以前買的,但收藏容易上癮,總覺得還缺點什麼”。


  希望建立城父鎮博物館

  談到創建“博物館”的原因,鄧淼凝重地說,城父鎮歷史悠久卻沒有充分挖掘出來,出土那麼多文物卻流落民間,這與城父鎮的歷史地位不相稱,所以2014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展出的藏品基本上都是城父鎮出土的。

  但鄧淼直言不諱地說,保護歷史,保護文物,主導力量還是要靠政府。由於“只買不賣”,鄧淼的收藏並不能給他帶來收益,相反維護這些藏品,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也是他收藏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僅靠他個人的工資遠遠不能維持其正常運轉,他靠妻子經營的菸酒店來維持收藏館的運營。

  “有些人搞收藏是為了來回倒賣掙錢,但這並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想保護我們城父的文化,展示她厚重的歷史,城父厚重的歷史就在這些盆盆罐罐之中。”鄧淼從玻璃櫃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瓿(盛液體的容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這個是我從一個農民手中買來的,它應該是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

  “博物館”裡有一副對聯格外引人矚目,“弘揚歷史文化輝煌遺韻,開創新紀建設宏偉華章”,這是亳州知名畫家顏語參觀時勉勵鄧淼的,“顏老生前多次來我這裡參觀,每次過來都非常高興,這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鄧淼說他現在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政府能建立真正的城父鎮博物館,既能保護文物又能傳承歷史,同時還可以挖掘城父鎮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提升城父鎮的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