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當初你不逼我學舞蹈?

最近,有一種奇怪的“快樂教育

”論調大行其道,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沒有錯,但是,孩子哪裡懂那麼多。他們不懂,不學習以後要多吃多少苦,經歷多少磨難。

他們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

媽媽,為什麼當初你不逼我學舞蹈?


你現在不逼Ta,將來長大了Ta只會埋怨你:為什麼當初你什麼都不逼我學?

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家有兒女》片段,令人捧腹的背後卻有深刻的意義。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藝多不壓身”,有才藝傍身,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還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樹立更多信心。

所以送孩子學才藝,是現在很多家長的做法。但實際上沒有哪一樣才藝的培養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

媽媽,為什麼當初你不逼我學舞蹈?


孩子選了一個興趣班,學了一段時間又不想學了,這是很多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那怎麼培養孩子堅持的品質呢?

陪著她一起堅持,也許是最好的示範,也是最好的方法。

《鄉村愛情》王小蒙的扮演者王亞彬,國家一級演員、舞蹈家。回憶自己曾經的舞蹈生涯,說道:“舞蹈這條路,我算是走對了!”

王亞彬9歲正式進入北京舞蹈學院學習舞蹈,她天生就是該跳舞的。她說:如果要對9歲、10歲的我說點什麼,那麼就是舞蹈這條路算是選對了!

這一切得益於小時候父母的支持和陪伴,也得益於自己的堅持不放棄。

朋友的孩子是個早產兒,從小體弱多病,一遇天氣變化,她必然是班上第一個感冒的小朋友。為了幫助女兒鍛鍊體質,六歲的時候,媽媽給她報了舞蹈班。

學舞蹈十分辛苦,“當時的感覺是痛不欲生,尤其是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玩,自己卻要練枯燥的舞蹈基本功。”她也曾萬般不情願地哭著喊著:“媽媽,我不學舞蹈了!”

媽媽,為什麼當初你不逼我學舞蹈?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可是媽媽在這件事上從未退讓。為了幫助女兒把舞蹈練下去,這位母親想了很多辦法。

她讓女兒給自己當小老師,在家教媽媽。還買了一套光盤,有空看視頻學舞,陪著女兒一起練。

學校組織的舞蹈比賽,她都鼓勵女兒參加,女兒在舞蹈上也頗有天分,從學校的小舞臺到市裡的大舞臺,還代表學校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拿到金獎。興趣就在一次次的成就感中慢慢形成了。

媽媽,為什麼當初你不逼我學舞蹈?


剛開始學的確很辛苦,可是後來也就習慣了。”到現在,舞蹈依然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即便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舞蹈沒有任何關係,但每年年會,她都能帶著部門同事練出很有看頭的舞蹈節目。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說就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技術技巧,也不僅僅是鍛鍊了身體,更是養成了一種堅持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將伴隨他們的一生。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們並不希望孩子成為舞蹈家,只希望他能夠享受舞蹈的樂趣。然而舞蹈是極具技巧性的,不訓練不堅持是學不出來的,而所謂的氣質也是長年累月堅持訓練的結果。

媽媽,為什麼當初你不逼我學舞蹈?


對於年僅幾歲的孩子來說,喜歡和興趣並不能完全劃等號。當孩子說她喜歡什麼時,也許真的只是喜歡,但興趣的形成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這個過程中孩子能不能堅持下來,很多時候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很多人常常會妖魔化各種興趣班,覺得上興趣班就是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其實不管是舞蹈、樂器,還是學科知識,都是需要花費時間和努力的,沒有什麼是輕輕鬆鬆就取得成果的。

雖然不贊成把孩子淹沒在興趣班的汪洋大海中,但是也並不贊同純粹的快樂教育,什麼都不學,任由孩子自由發展。

同時,在陪伴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的時候,考驗的不僅僅是堅持,還有大人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必須在漫長的生活和學習中所必需掌握的技能。

那些被逼著上興趣班的孩子,小時候多學會一門才藝,長大後就能多一種選擇。就算可能不會以此為生,生活肯定也會多些樂趣。

堅持學舞蹈的孩子,長大後回想當年的經歷,都會慶幸在小的時候多學了一門技能。舞蹈帶給他們的自信、優雅、健康,讓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感覺到非常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