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讀讀藍紹敏的《懷念父親》

清明時節,讀讀藍紹敏的《懷念父親》

清明時節,宜祭祀懷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們之所以“欲斷魂”,是因為在這特定的時間節點,人們心中滿是對故去親人的哀思和懷念。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們心中的虔敬,既是對自己精神的洗禮,也是對後人在敦親睦族、行孝感恩方面的家風薰染。

來源丨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公文微刊

先來讀讀藍紹敏的《懷念父親》。

該文發表於2011年4月4日的新浪微博,當時藍紹敏擔任江蘇省宿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2012年2月,藍紹敏在接受新浪江蘇專訪時表示,“能不能利用好微博,是衡量一個現代化領導者在網絡時代是否與時俱進、是否有新的觀念和意識的一個重要標誌。”

懷念父親

藍紹敏

父親離去的十二年,我一直為最後一刻不在他的身邊而自責,我也一直想寫下一點文字來紀念父親。感謝新浪微博為我提供了一個平臺。感謝關注我的各位朋友的鼓勵,你們的鼓勵讓我十二年來第一次寫下了工作以外最多的文字,你們的鼓勵讓我了卻了一個對父親的心願!

清明將至,家裡在商量掃墓的事。母親已經準備了好一陣子了,家裡摺好的金銀元寶有了很大的一堆。父親離我而去十二年了。十二年來,我每時每刻都在思念他,特別是難忘他那慈祥的目光。

父親慈祥的目光裡包含對我無限的愛。老來得子的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都給了我。交流中、 談話間,父親的目光中總透出信任的愛、期待的愛、關心的愛。每天上下班,我都能見到父親站在二樓陽臺上對我的送迎,都能遠遠感受到他那慈愛的注視。

父親逝世後,總覺得照片不足以表達懷念,便請雕塑家為父親塑了一尊和真人差不多的銅頭像。現在塑像就放在家裡的客廳裡,朝夕相處猶如父親仍在我們中間。雕塑雖然可以做到形似神似,但就是再也感受不到父親那親切的目光了!

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全面而廣泛的。好靜不好動的性格、堅韌堅強的精神、寬於待人的品德、滿足知足的心境,全部來源於父親。因為我的身體裡流著父親的血,我的成長受到父親的影響和教育。不一定期待去做大官,但立志做父親那樣的好人,是我一直的追求。

其實我沒有享受過父親的輝煌歲月。記事起,我們家已經從教授大樓被趕到了反修平房,我的成長籠罩著濃濃的政治歧視。但弱弱書生形象的父親卻教給我自信和堅強。

政治上的牛鬼蛇神,無法動搖父親的學術地位。父親對肝病的研究和治療,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尊重。馬路上商場裡,常常遇見治癒病人面向父親感激的心顫抖的手,常常感受百姓對父親的擁戴。

父親是屬於人民的!為人民做好事,不重金盃銀盃只重群眾口碑,這也是父親留給我的精神財富。在那個年代,雖然紅小兵共青團我都沒能在第一批加入,但作為學生我總是最優秀的之一。

“文革”歲月中的父親,政治上被歧視精神上受壓抑,但肉體上並沒有吃多少苦。多少父親同時期的專家被批鬥被毒打,但父親僅受到過一些文鬥而已。因為父親待人親和寬厚,學術上從不以權威壓人,生活上處處關心同事和後輩。

父親因胃不好,上班常常會帶上母親為他準備的餅乾。父親帶去的餅乾總是沒吃早飯同事的救急早點,和同事們辛苦後的零食。父親帶去的茶葉也總是大家共享的。有時他的胃病犯了,卻發現空空如也時,不僅不生氣不發急,而是樂呵呵地說:挺受歡迎挺受歡迎。目光中總透露出長輩的慈祥。因此該批鬥時沒法恨他,有的只有尊重。

我工作不久,父親退休了。因執行政策的差異,父親同時代的醫學專家有些仍在崗。職稱、工資,父親和他們相比都有了差距。不懂事的我,常在飯桌上說他吃虧的事,埋怨他的老實。父親總是笑呵呵地說,我們家十個孩子,每人加一級總比別人強啊。他的眼裡,就從未有吃虧的感覺。

晚年的父親,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和我在一起。所以,我婚後就一直和父母同住,也因父親年老體弱的緣故,我放棄了很多赴南(京)北京的機會。1998年組織上決定我赴如擔當重任(這裡指的是,1998年8月,藍紹敏被任命為如皋市委副書記),此次面對父親的期待和事業的需要,面對忠孝難以兩全,我作出了艱難的決定。父親雖不捨卻支持, 他的目光中是期待。

今天去烈士陵園給父親掃墓。這是十二年來家裡堅持的傳統。母親早早就和大家約定好日子, 大家在這一天都會匯聚到父親身邊。兒子是新生代,但為了紀念爺爺也從南京趕了回來。父親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是全家的根,我們永遠懷念他!

2011年4月4日

清明时节,读读蓝绍敏的《怀念父亲》

厚立從政之德——寫在況公祠開館之際

歷史喜歡以紀念的方式,展示和緬懷一些人、一些事。這些“紀念”積澱了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精神標識,或文字、或實物,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存在,長留歷史長河。位於蘇州的況公祠正是這眾多歷史遺存中的代表。

明正統七年(1443年),被民間譽為“三大青天”之一的蘇州知府況鍾積勞成疾,卒於任上,時1府7縣建祠紀念。滄海桑田,緬懷不變,數百年間況公祠多次修繕重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江蘇巡撫於準重修蘇州文廟府學,新建明太守況公祠。清道光六年(1826年),蘇州知府額騰伊修建西美巷況公祠。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蘇州知府桂超萬組織修繕況公祠……

每次修繕重建,都是後世對況公“為政以德”的推崇和傳承。況公治蘇13載,對上盡忠朝廷,對下孜孜愛民,廉潔自律,家風甚嚴,真正做到了“視國事如家事,視民事為己事”。修祠,是為紀念,更為弘揚。

銘感於此,2019年,蘇州市委再度修繕況公祠,決定將其打造成為新時代黨員幹部政德教育基地。改造後的況公祠,借園林藝術之美,依次展陳“壯闊生平”“卓越功勳”“政德潤蘇”“德言譽贊”“政德傳承”“政德綿長”,“政德”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其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繕,將文廟府學收藏的觀德碑複製進況公祠,寓理於物,物以載道。此行此舉,有如清康熙年間蘇州知府陳鵬年將“廉石”移至況公祠一側,傳承廉廉相稱、教育警示之效。

觀德碑為南宋蘇州知府趙與籌所立,寄託了他以“德”引領社會風尚、與“德”相守的理想,這種治世理想正是況鍾治蘇追求。況鍾治蘇期間“構一小閣”取名“退思齋”,自述沿襲“古賢守閉閣思過”之義,並效法先賢,先後重修吳地先祖泰伯、春秋名相伍子胥和北宋名臣范仲淹、蘇東坡等廟祠,其旨在於弘揚古人德政,以期淳風化俗、倡教禮樂。觀德碑於趙與籌是“心端”,於況鍾是“體正”,二者遙相呼應,相得益彰。此次修祠搬碑,既是對古賢治世思想的傳承,也是況公祠教化作用在新時代的豐富發展,更是政德教育基地的點睛之筆。

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為政以德”,自古以來就是從政者的職業標準。德,源自內心,心靜則心正,心正則德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當年況公以社稷安康為己任,替朝廷分憂、為百姓造福,封建時代的官員尚能如此,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更要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牢記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這是黨員幹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況公為官蘇州,重民愛民、安民保民,留下了“三離三留”的青史佳話。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更要強化宗旨意識,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做到心底無私、赤膽忠心。“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況公以詩明志,是嚴於律己,是心中有戒。從古至今,無論是古代的士大夫,還是當代的黨員幹部,清正廉潔都是為官從政者的私德底線,只有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才能獲得人民信任,受到百姓愛戴。

奮偉力以揚清,矜細行以樹德。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站在蘇州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對況公祠進行修繕並打造成為全省首家黨員幹部政德教育基地,是歷史之責,更是時代所需。

黨員幹部惟有見賢思齊,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政德,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踐行政德,才能讓“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蘇州蔚然成風,成為新時代又一鮮明風尚。

清明时节,读读蓝绍敏的《怀念父亲》

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號、新浪看點、一點資訊、界面、網易、虎嗅網、鈦媒體等平臺,

覆蓋商業財經核心受眾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