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蘇州到"天花板"了嗎?

深度解析,蘇州到

蘇州的未來或許會晚到,但絕不會不到。

這座城市,一非特區,二非計劃單列市,連十四座沿海開放城市都沒它的份,但卻一度享有“蘇老五”的稱號——GDP總量僅次於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排在全國第五。

這座城市,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蹟名園遍佈。被稱為吳儂軟語的蘇州話,更是符合了中國人對於江南的所有想象。水光山色,太湖煙波,都融進溫柔細膩的語調裡。

作為蘇南模式的領頭羊,蘇州曾在2013年創造過最為榮光的時刻。

2013年上半年經濟總量一度超過深圳:蘇州為6300億元,深圳為6013.8億元,蘇州領先近300億元。

近幾年來,在各地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的呼聲和資源集聚的支持下,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省會城市GDP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2019年均GDP增速均高於蘇州。

2019年,得益於天津GDP重新核算的大幅縮水,蘇州進位全國第六。

但距離前面的標兵重慶還有4370億GDP的差距,但和後面緊緊追趕的追兵成都已經只剩下2223億了。

標兵漸遠,追兵越來越近。重回“蘇老五”壓力巨大,但一個不小心,說不定還得回到“蘇老七”

縱觀蘇州近幾年的發展,確實能看出略顯疲憊。

蘇州真的到天花板了嗎?

如果說2萬億是天花板,那麼蘇州在做的,是為了給衝破天花板積蓄更多更堅實的底部和腰部力量。

根基穩,衝破天花板才能扶搖而上。

否則,請參照天津。

如果再仔細深入分析下,你會發現,蘇州的GDP降速,有那麼一點故意而為的感覺,是為了不給轉型升級中的經濟和產業太大壓力。

具體下面會分析到。

3月5日,蘇州召開全市作風建設大會,會上對全年目標任務再次進行了明確。

簡單來說,就是目標不變、任務不變。不但不變,還要自我加壓,爭取超額完成。

具體目標有三個:

2萬億的GDP。2019年蘇州GDP已經達到1.93萬億,2020年完成2萬億沒有任何問題,700億的增量,GDP名義增速達到3.63%就能完成。

正如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所說,“在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中脫穎而出,才是我們應有的作為。”

就看蘇州是平庸的完成,還是優秀的完成。

②1500億工業投資。這是蘇州近些年來第一次在全市各大高規格大會上反覆強調工業投資,並且定下明確目標。

工業投資是一個一旦開啟就不能停的過程,生產線兩三年不進行技術更新,就會落後於時代。

蘇州的工業投資從2014年的2304億,到2019年的1199億。

這裡面既有供給側改革去除落後產能的主動行為,也有蘇州GDP以第二產業為主導過度到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工業都是蘇州發展最大的基石,蘇州的繁榮很大程度上起於工業、得於工業,對工業投資抓的再怎麼緊也不為過。

南通提出今年要闖進“萬億俱樂部”,製造業投資超2000億元。蘇州的工業投資迴歸到正常偏高水平,既現實,也必要。

③三年20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目標,因為近幾年蘇州的實際使用外資都在46億美元左右,不要以為這是一個不怎麼理想的數字,要知道,江蘇全省2019年實際使用外資也僅僅260億美元。

三年200億美元,意味著蘇州平均每年要完成66.7億美元,相較前幾年,增幅接近50%,突破極限的同時,也講究客觀現狀和規律。

所以,蘇州也沒想著一蹴而就,而是科學的定了三年目標,所以,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才會說,考驗蘇州幹部的時候到了。

至於其他的目標,會上沒有明確。有了GDP、有了工業投資、有了外資,自然什麼都會有。不得不說,蘇州的目標選擇很精準。

這是蘇州在為突破“天花板”做最後的蓄力。

下面具體來看蘇州的“天花板”,以及蘇州為突破“天花板”積蓄的力量。

1 蘇州面臨的問題

先說問題,承認問題,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從全國宏觀層面講:

外,是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

內,是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以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

從蘇州微觀層面講:

外,是各地包括南京強省會的一些列政策和資源集聚,必將會對蘇州的資源進行稀釋。

內,是蘇州自身發展模式的問題,外資依賴較大,以及近幾年房地產依賴較大的弊端初現端倪。

具體數據,就不羅列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統計局官網查詢,下面也會講到部分。

無論是哪一個層面的內外交困,都加大了蘇州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為什麼我還是十分看好蘇州的未來呢?

答案是一個基本盤,四個突破口,具體來看分析。

2 最重要的基本盤,工業集群

大規模、門類全的產業集群,是蘇州能穩定增長,進行產業迭代的基石。

總體情況是,蘇州擁有35個工業大類,涉及167個工業中類、489個工業小類,形成了以電子、化工、鋼鐵、電氣機械、裝備製造、紡織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

不要以為這只是簡單幾個數字那麼簡單,背後是成熟的工業產業鏈,以及大量成熟的工人和工程師,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產物。

2019年,蘇州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其中,全市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為4446家,比上年增加147家;其中年產值超10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33家,比上年增加5家。

數據背後體現出來的,是蘇州的規上工業企業在不斷做強做大,躋身腰部企業,中間力量越來越強,而腰部企業又時不時冒出水面,躋身頭部企業。

這種深度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停止的、也不是一個疫情可以阻擋的。

這種深度的良性循環,帶來的是蘇州產業的內生髮展動力。

深度解析,苏州到

我們看到,有的體量大高速增長的強政治資源明星城市,投資體量佔GDP比重十分驚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仍然佔據主流。

比如,某城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1.7萬億,GDP總量1.94萬億,投資佔比高達90%。

再比如,某城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7萬億,GDP總量為1.78萬億,比重也高達71%。

(注:寫2016和2017的投資數據,是因為兩地在2016或2017年後的年度,統計局官網不再公佈具體投資額,僅公佈投資增速)

本質上,經濟增長還是太過依賴行政資源的在固投和基建的推動,但沒有形成足夠的內生性增長。

而蘇州2019年的投資與GDP比重僅25.5%。

蘇州這些年,正在有意繞開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

2014年,蘇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達6230.7億元,2019年降為4933.1億元,其中,基建投資更是從1022.2降為多少597.82億元,幾乎腰斬一半。

更難得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蘇州經濟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長,恰恰說明蘇州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越來越足。

當一個城市有了足夠強的產業基礎,並能這基礎上踏實迭代升級產業,還能持續增長。

這樣的城市,稱之為可持續增長的城市。

當然,這和蘇州對工業企業一以貫之的重視是離不開的。

2019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利潤規模1922.23億,較2014年的1460.1億,劇烈提升31.7%。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蘇州工業利潤劇烈上升的同時,其稅負確實在負增長的。

2019年,蘇州規上工業企業稅金總額542.3億,較2014年同期的613.9億,不僅沒增長,反而下降了13.1%。

事實上,這是在減稅啊!在國家大規模減稅降費之前,蘇州已經開始在為企業減負了。

3 突破"天花板"的重要破局

第一個突破口,長三角一體化。

雖然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是全方面的合作共通。但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

產業合作

《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按照升級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個維度,提出26個重點領域的產業合作與發展。

深度解析,苏州到

上海已經基本完成了轉型升級,外遷的傳統產業就像涓涓細流,而未來產業還太過遙遠。

蘇州要瞄準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比如,新能源汽車領域,2020年1月,發生了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國產Model3電動車開始交車。

據特斯拉公佈,2020年,特斯拉全年產能達到15萬臺。等到整個上海工廠全部建成以後,一年要量產50萬臺。

這是什麼概念呢?特斯拉在美國的兩家工廠,2019年產量總合才36.75萬臺。

在2020年1月的時候,特斯拉只有30%的零件來自中國。但特斯拉承諾,到今年年中,零件的本土化比例會達到70%,到年底會達到100%。

前階段,寧波抓住了機會,本土企業包括均勝電子、寧波華翔,就進入了特斯拉的供應鏈,迅速壯大起來。

要知道,特斯拉能帶來的,不僅僅是做做配套那麼簡單,特斯拉能帶來的,是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當年,蘋果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它自己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我們也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善的消費電子產業鏈。

華為、小米、vivo等國手機品牌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這條產業鏈。

可以說,誰擁有了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誰就能擁抱未來汽車行業的藍海。

蘇州必須抓住機會。

好在,蘇州在電機電控、汽車和新能源等方面產業鏈相對完整,基礎較好

2019年,蘇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達1.04萬,進軍萬億級別,汽車製造業產值近2000億元。

而蘇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18年就達到了1.73萬億的規模,這其中,新能源近1100億、新材料近5000億。

很多產業,都能和上海、和長三角發生很好的化學反應。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C位城市,特斯拉的機會、長三角一體化的機會,蘇州一定不能錯過,也一定不會錯過。

當然,特斯拉的例子,只是長三角一體化千千萬萬產業合作機會的一個典型。

順勢而為,大有可為。

第二個突破口,外資和民資雙輪驅動。

不可否認,曾經使蘇州名揚海內外的外向型經濟,正面臨西方世界“逆全球化”、國內生產成本高、內外需市場飽和、中美貿易戰等一系列挑戰。

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對蘇州影響尤為深遠。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也深刻影響著蘇州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深度解析,苏州到

即便如此,2019年蘇州實現進出口總額3190億美元,雖然同比略有下降,但仍佔到江蘇進出口總額的超50%。

外向型經濟發達,是一把雙刃劍,形勢好的時候,所向披靡,形勢不好的時候,也容易傷到自己。

蘇州很早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不斷開始改變。

外貿依存度,從2014年時候的137%下降到了2019年的113%。

出口依存度,從2014年時候的80%下降到了2019年的68%。

蘇州還及其重視市場多元化有效拓展。

雖然對美貿易受貿易摩擦影響,但對東盟出口增長12.1%,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9%。

這些改變,都將為蘇州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外商投資方面,2019年蘇州實際使用外資46.2億美元,增長2%

2020年1-2月,蘇州實際利用外資達27.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3.5%,創出了2008年以來實際使用外資的新高。

2019年在蘇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從2015年147家增加到156家。

數字背後,是來自世界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萬家外資企業,對蘇州打造開放型創新經濟的認可和信任。

蘇州仍然是最吸引外資的城市之一。

前幾年網上所謂的外資撤離蘇州,有點過度解讀的味道。

有來有往、有進有出,才是健康市場正常的節奏。

蘇州現在的格局,更像是民營經濟、外資經濟雙輪驅動。

2019年,蘇州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04萬億,下降0.3%。而民營企業完成1.23萬億,增長4.1%。

此消彼長,民營經濟在蘇州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點,在投資上也得到了印證。2019年,蘇州民間投資達2887.3億元,是外商投資(690.8億元)4倍。

民資升級,外資生根,雙輪驅動,行穩致遠。

第三個突破口,騰籠換鳥。

2020年1月3日,新年的第二個工作日,蘇州召開開放再出發大會。

大會大手筆推出68.8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全球招商,向全球首發中、英、日文版“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強烈釋放了蘇州穩住工業、強根築本的決心。

深度解析,苏州到

要知道,深圳19年三季度在產業用地全球推介上也僅有30平方公里,上海整個“十三五”期間新增的產業用地也僅在30平方公里左右。

蘇州市委藍紹敏書記還承諾,只要是符合蘇州未來發展定位的產業,我們一律歡迎,用地一律保證,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間有多少空間!

蘇州哪來的底氣?

要知道,土地資源瓶頸,一直是近年來制約蘇州發展的因素。

要知道,蘇州的開發強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幾乎沒有新增建設用地。

追溯蘇州的發展歷程,縣域經濟是蘇州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鄉鎮企業蘇州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小的經濟體量限制了企業的發展潛力,部分產業和企業始終在低端徘徊。

2016年,蘇州開展“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

截至2019年底,三年整治“散亂汙”企業5.35萬家,其中整治提升2.01萬家、依法關停3.34萬家,騰出發展空間7.8萬餘畝。

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散亂汙也是生產力啊。

戲劇性的是,蘇州騰退出的散亂汙企業,在很多地方還很受歡迎。

不僅如此,蘇州還率先在全國建立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體系,對不同類別企業實行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政策和差別化的管理服務。

以市場和行政相結合的手段正向激勵、反向倒逼企業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一句話,要麼提升、要麼淘汰!

一個城市是否有未來,關鍵要看是不是有勇氣直面危機,能否有魄力承認問題本質,能否有決心持續不斷變革?

蘇州遇到的問題,其實很有城市都有,就看誰敢率先變革,誰願意犧牲一時的速度,換來可持續的發展。

第四個突破口,生物醫藥產業的突圍。

當前,全球生物經濟每5年翻一番,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0倍,正成為重塑全球經濟版圖的變革力量。

目前上海、深圳、成都、天津等各大城市都在爭相佈局生物醫藥產業,全國生物醫藥產業格局已形成“百舸爭流”的態勢。

“百舸爭流”中,蘇州無疑是“脫穎而出”的那個。

新冠肺炎疫情中,有關抗病毒藥物的兩條比較重磅的新聞,都發生在蘇州。

一條是,被李蘭娟院士認可的新冠病毒“抑制藥” 主要產量來蘇州。

另一條是,蘇州上市藥企成功開發瑞德西韋,將無償捐贈給新冠肺炎病人。

兩條新聞的背後,是蘇州對生物醫藥產業長期不懈的佈局與培育,是差不多到了該摘果子的時候了。

深度解析,苏州到

近年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產值保持連續 20~30%的快速增長,2019年規模突破了2000 億元。

2019年11月,國家科技部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佈的2019年度競爭力排名中:

蘇州工業園區與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共同位居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第一方陣。

其中在含金量最高的產業競爭力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更是以其卓越的產業創新能力,在全國所有生物醫藥園區中名列第一。

2019年12月,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被國家發改委列入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國家級的生命科學、醫藥醫療類大會,一半以上落戶在蘇州。

當然,蘇州也不能躺在成績單上睡覺。

2020年3月,深圳發佈《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5 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生物醫藥總產值將超2000億元。

所以,蘇州提出,到2022 年,生物醫藥產值將突破 2800 億元,打造中國獲批創新產品最多、產業鏈最完整、研發合作模式最新的生物醫藥集聚區。

厚積而薄發,未來可期,我們拭目以待。

蘇州的未來或許會晚到,但絕不會不到。

深度解析,苏州到

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號、新浪看點、一點資訊、界面、網易、虎嗅網、鈦媒體等平臺,

覆蓋商業財經核心受眾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