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為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以“清明”節氣為準,即“清明”節氣落在哪一天,即以該日為清明節。

由於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隨著陽曆年的長度(4年1閏)而有所變動,因此清明有可能會是在4月的4、5日或6日,今年的“清明”節氣是在4日15時38分。

清明,太陽進入北半球的初級階段,雖然暑氣在一步步逼退寒氣,但在這場寒暑戰役中,暑氣還處於成長過程中,寒氣還能繼續消耗曾經累積的資本,在暑氣修整士氣的空隙,寒氣將趁機反擊,所以在這個季節,冷暖變化反覆無常,氣溫升降劇烈,就如辰月的節氣卦象,夬卦,一陰統五陽,下兩個陽爻為地,地純陽而動,萬物已從地面長起。

清明節正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中華大地開始降水增多,氣溫升高,天清氣朗,四野明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呈現出勃勃生機的盛春之景象,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

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清明踏青

清明節氣正值春分之後,天氣回暖加快,到處生機勃勃。

中醫認為,人們是應該親近自然,遠足踏青遊玩,順應天時,特別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的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已久的寒氣和抑鬱的心情。

韋應物有詩曰:“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此時,人們紛紛外出遊玩,所以又叫“踏青節”,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沿成習,便固定為國家的一個節日,已有1200 多年的歷史。

清明祭掃

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清明食青團

清明時節,春暖花開,各種野菜也嬌嫩欲滴,備受大家喜愛,鼠麴草生於山坡、路旁,性平,味甘,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祛風溼的功效。

在南方,人們常食青團以祛風溼,就是將新鮮的鼠麴草搗爛或榨汁,與米粉拌勻,製成糰子,蒸熟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