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1


“誰家箍漏鍋釘鍋、鋦缸鋦盆咧——!”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小巷裡悠長悠長的吆喝聲,讓戴望舒的詩境跌落塵埃,即便丁香一樣的姑娘,依門端著破為半月的陶盆,迎接挑擔的鋦鍋匠的走近,又該是怎樣的心緒?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曾端詳過小城我為數不多的稱為學生、聯合國工藝美術大師蠢瘋的一隻清代瓷碗兒,不足巴掌大,薄壁上居然一溜灣佈置有十幾個銅釘,十幾個倒真沒數。記得魯迅小說《風波》裡有過具體的描述:“他在晚飯席上,對九斤老太說,這碗是在城內釘合的,因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個銅釘,三文一個,一共用了四十八文小錢”。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沒有金剛鑽兒,別攬瓷器活兒。”這句流行江湖的名言,昭示著民間工藝並非“下里巴人”的粗活兒,它同樣蘊含著“陽春白雪”的精湛技藝。

是類似於原始人鑽木取火的古樸工具,不足三指寬、尺餘長的橫板兒,兩端固定著牛皮繩兒,板中央的圓孔,穿插入下端裝有鑽頭的鑽桿,它依附繩兒伸縮的慣性旋轉打孔。工匠的鑽孔,拼兌,楔釘,它所要求的深淺、輕重、緩急的計算,儼然一道“哥德巴赫猜想”。破損的器皿鋦畢,還要實施一層白色脂膏一樣的物質抿縫兒,晾乾後可洗去,大概是作用於鑽孔和銅釘縫隙的“灌漿”吧,以防器皿使用時滲漏。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鋦鍋匠“表演”時,裡三層外三層觀眾中,常常會見到懷抱吃奶孩兒的母親和納鞋底的大大(開封土話,指鄰居嬸孃一輩長者),可謂煮豆子發麵——兩不耽誤。

而今,“時間就是金錢”,打碎的器皿通常順手丟入垃圾桶,買新的OK。

街頭鋦鍋、鋦盆、鋦碗的生動活劇,從此偃旗息鼓。

2


週日孩子在家做值日生洗碗,不小心把一個盤子摔碎了。孩子爸爸有點心疼,因為我不在家,不知道埋沒埋怨孩子,給我彙報的時候,我就說,“下次就知道碗和盤子該怎麼擺放了。”

孩子的爸爸說,這個盤子的質量真好,就碎了三大塊,一點渣渣都沒有。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孩子有點內疚的樣子。

我說,“要是在以前,這樣的盤子可以鋦起來再用的。”

“什麼叫鋦?”孩子莫名其妙的問。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我說,“就是從前呀,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簡單的工具,木頭做的柄,用麻繩做牽引力,在木頭柄的頭上有一個鑽頭,是鐵的。然後在破損的瓷器上打眼兒,打完眼兒,把像書釘一樣的鋦子訂到眼兒裡,對摺起來,再在破損的縫隙間抹上類似石灰泥的東西,放兩天以後,石灰泥幹了,破損的鍋、盆就可以再用了。”

“以前生活困難的時候,每家都用過這種鋦過的鍋碗瓢盆的。”孩子爸爸說。

“以前大街上經常會出現鋦鍋鋦盆的叫賣聲。”我說,然後憑著淺淺的印象中的小販的聲音,也喊了幾聲“鋦——鍋鋦盆嘞。”第一個鋦是長音,後面的幾個音是連在一起的。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磨剪子來鏘菜刀———”孩子的爸爸也叫起來。好像我們馬上回到了70年代的農村。那已經成了一部黑白電影。

孩子被我們給逗樂了。

現在的孩子長大後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回憶。

鋦鍋鋦盆兒鋦瓷缸,鋦得瓷缸不漏湯;

鋦鍋鋦盆兒鋦小人兒,鋦得小人兒不透氣兒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挑著擔子走四方,鋦鍋鋦盆鋦大缸”,這是我小時候常看的《鋦大缸》中的唱詞。如今半個多世紀已過去,仍記憶猶新。


“鋦鍋鋦盆鋦大缸”,是錮漏匠的工作,一副錮漏擔子是他們的全部行囊。這擔子一頭挑的是60釐米高的箱子,上下四、五個小抽屜,裡面放著錘子、鉗子和鋦子等,旁邊掛著個馬紮子;另一頭挑的是小風匣、小鐵爐和鐵砧子等。他們伴著擔杖發出的“吱呀”聲,在農閒時走村串鄉,為鄉親們鋦鍋鋦盆,以補貼家用。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錮漏匠一進村,邊走邊拖腔拉調地吆喝“鋦鍋——鋦盆——鋦碗來——”不大工夫,鄉親就拿著有裂紋、甚至破碎的鍋碗盆罐,聚集到錮漏匠擺攤的地方,這樣錮漏匠的露天“作坊”就開工了。他先是仔細端量,根據裂紋破碎情況,選好大小不同的鋦子,然後開始鋦了。那種陶製的盆、甕,鑽上眼,安上鋦子,敲打扣上,抹上石灰膏就成。遇到瓷碗瓷碟,先對好茬口,用細繩繃緊,再用金剛鑽鑽上孔,鋦上銅鋦子,抹上膩子,既美觀又實用。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補鍋是一項技術活。錮漏匠用小餅狀的耐火材料墊在漏眼下,將適量銅放進坩堝熔化後,趕快將銅水倒入漏眼,用餅狀的耐火材料按平,鍋就補好了。

當今生活富裕了,打碎碗、盆隨手扔掉,有時還帶上句“碎碎平安”的吉利話。若是珍貴的值得收藏的瓷器破碎,便用粘合劑粘合。錮漏匠的行當已成為歷史。

簡介

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捨不得扔掉,而是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鋦,是指用一種彎曲的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碗的方法是打鈀鋦。手藝人將打破的碗片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計算一下該打幾個鈀鋦,做好記號,然後用金剛鑽在瓷碗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鑽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棗核形鈀鋦(如釘書針大小)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最後在打了鈀鋦的地方塗上一種特製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餘的灰膏,一隻碗就修好了。打過鈀鋦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當然其他瓷器如瓷壇、瓷杯等也可以同樣修復。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須要用金剛鑽才鑽得了孔,因此民間有“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的說法。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鋦活”也分粗細,“細活”指的就是‘鋦活秀’,‘鋦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八旗子弟“賞花弄鳥,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貴紫砂泥壺失手碰裂,便找鋦匠修補,鋦匠師傅可以利用裂紋的走向因勢利導,用金、銀、銅、鐵鋦釘,鋦出一枝梅或幾束桃花,稍經打磨,甚至可以身價倍增。到了民國年間,‘鋦活秀’簡直登峰造極,很多玩家有意在新紫砂壺中裝滿黃豆,注水浸泡,利用黃豆遇水膨脹之力將壺壁撐裂,再請鋦匠用銀釘鋦成畫紋,甚至連壺口、壺嘴、壺柄都趁機加以紋式包嵌,已經上升為一種鋦嵌的手工藝術了。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啊!”這陌生的吆喝聲,彷彿從古老村落裡的巷陌中傳來,把人帶回到過去的手工藝歷史時代,把破裂的瓷器擺正,對上碎片,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一個破裂的花瓶、一隻摔爛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在鋦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那若隱若現鋦子上,閃耀的是鋦匠的智慧和辛酸。鋦碗有著輝煌的歷史。

歷史由來

鋦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鋦瓷技藝相傳始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瓷藝人鋦瓷的情景。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鋦活”也分粗細,“細活”指的就是‘鋦活秀’,據說,鋦匠與清朝八旗子弟也有關,當年京城裡的八旗子弟喜歡賞花弄鳥、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貴紫砂壺失手碰裂,便找人設法修補,修補的人獨具匠心,利用裂紋的走向,用金、銀、銅鋦釘鋦出一枝梅或幾朵桃花,稍經打磨,修補後的紫砂壺便身價倍增。到了民國,鋦匠行當應運而生,逐漸走向民間,很快登峰造極。不少玩家有意將新紫砂壺裝滿黃豆,再注入清水,利用黃豆遇水膨脹的力量將壺壁撐裂,再請鋦匠用銀鋦鋦成花紋,甚至連壺蓋、壺嘴、壺柄都加以紋飾包嵌,將鋦嵌上升為一種手工藝術。

鋦碗過程

把一隻被打成幾塊的瓷碗,從鋦挑子裡面取出一根細長的繩子,將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覆紮緊。然後將碗放在雙腿之間。鋦碗之前先打孔,鑽孔的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樣,絃線上繞一根10釐米長、下面裝有金剛鑽頭的細圓軸,來回拉動弦弓,金剛鑽頭不斷旋轉,在裂縫的兩邊鑽出了兩排細小的洞。然後,武墨柱從箱子裡面取出像訂書釘一樣的銅鋦子,兩頭套進小洞內,用小錘子輕輕把銅鋦子鉚進小洞,兩排鋦子跨越裂縫,把碎片連起來,碗就補好了。這樣補回去的碗,裂縫之間不用膠水處理,也能滴水不漏。


《老玩意兒》之五· 鋦 鍋


鋦碗箍鍋是一個古老的行當。歲月變遷,它只關注人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這是一門即將失傳的手藝。它隨著社會發展日漸式微,漸漸淡出我們的記憶。看著匠人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紀念,紀念這種技藝和它所代表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好了,需要鋦碗箍鍋的人很少了,鋦碗匠人正在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

部分文字來自墨桅老師

未經開封衚衕串子許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