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想给粟裕唱一出空城计,可粟裕却不是司马懿

1948年9月下旬,在攻占济南后,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进攻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先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七兵团、李延年第九绥靖区,然后再伺机夺取徐州。这便是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最初构思,并很快得到中央的同意。

杜聿明想给粟裕唱一出空城计,可粟裕却不是司马懿

粟裕关于发动淮海战役的最初构想

国军方面,在接连丢掉济南、郑州后 ,1948年11月5日,顾祝同飞抵徐州,同刘峙、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开会确定方案,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蒲铁路两侧做战略防御,待解放军南下时,便与之决战。徐州,这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要塞,一场大战仿佛又要到来。

杜聿明想给粟裕唱一出空城计,可粟裕却不是司马懿

粟裕大将

在粟裕的预定计划下,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很快被华东野战军吃掉,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又把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围了个水泄不通。于是乎,国民党内部阵脚全乱了。1948年11月28日上午,杜聿明(因刘峙指挥不利,1948年11月10日,蒋介石又把杜聿明从东北调到徐州,具体负责指挥作战)飞抵南京,面见蒋介石。二人密谋良久,决定丢车保帅,放弃黄维兵团,杜聿明撤出徐州,以保存实力。

在解放军看来,其实就是,杜聿明要跑。

杜聿明想给粟裕唱一出空城计,可粟裕却不是司马懿

杜聿明

想跑可没那么容易,粟裕在那死盯着呢!要跑也要悄悄地跑,神不知鬼不觉。杜聿明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狐狸,在与蒋介石商议好计划后,当天他便飞回了徐州,并于29日召集部下做了撤退部署——

一、11月30日,假装发动全面进攻,用以迷惑解放军;

二、11月30日晚全部开始撤出徐州,第一要到达永城附近,第二要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为依托,再向解放军进攻。撤退中,以“滚筒战术”(所谓“滚筒战术”,即各兵团形成一圆球或圆筒式态势,以对付解放军四面八方的包围战术)逐次掩护行进;

三、第十三兵团先遣一个师,于11月29日晚以前占领萧县瓦子口等隘路,以掩护主力之安全撤退。尔后归还该兵团建制;

……

杜聿明自信满满,认为这个计划天衣无缝,自己应该能够安全地撤出徐州。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1948年11月28日,这天正好是杜聿明母亲七十大寿。杜聿明给母亲设宴祝贺,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让其点戏,杜意味深长地点了一出“空城计”。在他的如意算盘里,等到解放军发现他的时候,徐州早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杜聿明想给粟裕唱一出空城计,可粟裕却不是司马懿

然而杜聿明把自己当成诸葛亮,粟裕却不是司马懿。早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粟裕就敏锐地分析杜聿明可能要跑,因为蒋介石的兵已经不多了,在解放军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最先考虑的肯定是保存实力。于是,在杜聿明马脚还没露的时候,粟裕已经针对其什么时候跑、往哪跑做了详尽的分析。一是沿着陇海线往东跑,到连云港海边坐船走,但是几十万的部队,一时间不可能有那么多船;二是往两淮方向跑,但是其中湖泊水网星罗密布,不利于大部队行进,应该也不可能;剩下的只可能是最后一条路,沿着津蒲铁路往南走。于是,粟裕在考虑中央指示的前提下,将苏北兵团安排在两淮方向以做阻击准备,其余主力按照第三条路线全面追击,最后在陈官庄活捉了杜聿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