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我們平常上網瀏覽頭條或者其他平臺的,總能看父母與子女產生分歧矛盾,輕則兩敗俱傷,重則釀成悲劇。

孩子誤入歧途,父母哭的垂首頓足。雖然很可憐,但也都是父母的疏忽。

家庭教育的弊痛,讓孩子創口生繭,長出尖刺,對準社會、父母,甚至自己。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雪崩的那一刻,沒有一粒雪花是無辜的。當悲劇發生,哭都來不及,父母終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育孩子著實勞心勞力,但請父母多堅持一下,因為可愛的孩子們,肯定會回饋我們的付出。不管生活多麼忙碌,都請仔細孩子的教育。

相信在這其中,除了規範,還有父母與孩子滿滿的愛。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父母在對男女孩教育時,也要有所變通。一味縱容、一味嚴厲都是死板無知的表現。父母要把自己的愛,作用到恰當的地方。

所以,“養兒有三不,養女有四不”,做到有放有收,家長清楚了,孩子的一生才不會被毀掉。

但其實,不論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要從他們小時候抓起,養成好的習慣,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李玫瑾教授

正因如此,她常常出現在跟家庭教育有關的話題中,看問題往往一針見血。

她曾說過:“孩子的胃口是喂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觀念是嘮叨來的,孩子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孩子的問題往往在大人身上,正確的引導宜早不宜晚,很多家長把細枝末節的東西考慮太過,反而失去了家教的先機。

管教孩子,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把教育的觀念矯正過來,再談其他。

現在的家長太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不慣”,這些問題不能輕視

1、“好吃懶做”不能慣

我們可以先探討一下好吃懶做,絕大部分原因是衣食不需要自己擔憂,想得到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輕鬆得到,父母沒有教育過要付出。

又或者家長因為工作忙事情多常常會直接答應孩子的請求,忽略了培養孩子為了得到而去付出的能力和想法,所以對孩子耐心一點,不管言傳還是身教都是日積月累的過程。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即使孩子小時候的“好吃懶做”雖然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後果,但等他將來長大成人,一定會因為這樣的性格備受別人的鄙視疏遠

孩子如果小時候就有“好吃懶做”的習慣,吃不得苦,在成長過程中心態一定會越來越消極,也會嚴重影響以後的工作前途,要想成為成功人士的必要因素,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好吃懶做”這一項。

2、“不尊重人”不能慣

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可能有人會發現,很多孩子沒禮貌,目中無人,怎樣讓孩子從小懂禮貌講禮儀呢? ‍‍為什麼青少年沒有禮貌?‍‍家長沒有禮貌,‍‍唯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人,‍‍就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目中無人,‍‍不會尊重別人,不講禮貌。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孩子喜歡說髒話罵人、打人,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歸結成價值感和歸屬感的缺失。

我們所遵循的那些禮儀行為準則,‍‍其實是一種約束,等到他們長大以後,再去約束就來不及了,‍。

所以如果讓孩子從小就會懂禮貌,講禮儀,將來也能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尊重別人。‍‍

3、“撒潑耍賴”不能慣

小孩子就像電影裡的外星生物,動不動就溝通無力,一言不合還大哭大鬧、滿地打滾。

在家裡打滾還算是給面子的,每當孩子當街奔潰,路人投來的目光已經很讓當媽當爸的尷尬了,這時候再開吼兩嗓子感覺更丟人。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這個時候,勸各位家長千萬別慣著孩子,每當孩子撒潑哭鬧耍賴時,我們還選擇放任孩子,改變了自己的決定,那孩子的這種表達方式會越來越張狂,性格也會越來越胡攪蠻纏,還會被別人貼上“沒教養”的標籤。

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公共場合,一對一的溝通總是最有效的。

平復孩子的心情放在第一位,等到雙方可以心平氣和談問題,再向孩子說明“為什麼這次我們的觀點不一樣”。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2不管”,這些事情越幫越亂

1、能承受的困難不管

我們常常遇到這些狀況而深感無奈和擔憂:

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每次快輸了,就嚷嚷著不玩了;

孩子學習的時候,一碰到難題就不寫了,考試一考差了,就不想學了;

孩子一遇到點挫折就給跪了,完全沒有迎難而上的心態,都是迎難而下的行為;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與困難,而擁有強大的耐挫力是我們未來從容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重要素質。

何況現在家長幫孩子解決了問題,但以後孩子遇到的工作問題、情感問題呢?家長能幫孩子解決一輩子嗎?顯然是不能的。

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困難,面對挫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有利於孩子未來發展的教育方式。

2、能自主的事情不管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就要求每位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儘可能多的有利條件,但是也得認識到,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競爭。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從小事做起,幫助孩子逐步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洗襪子、收拾玩具等,逐漸樹立孩子的獨立意識,成為能肩負起自身責任的新世紀人才。

我們要記住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一定不能代勞,代勞可能是節省了一點時間,但是卻剝奪了孩子獨立學習的機會。

我們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實,孩子長到2、3歲就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什麼事情都想嘗試,喜歡自己幹,甚至還會拒絕大人的幫助。這時,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從日常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在我們和寶寶一起做親子閱讀的時候,讓他們自己來翻書。

即使這個動作很小,但很重要,也經常被爸媽們忽視。

讓寶寶自己來翻書,能夠讓ta更有參與感,也會更專注於閱讀。 你也可以讓寶寶捧著書,這會讓ta覺得,自己“掌控了一切”: ta是在主動地閱讀,而不是被父母強迫著學習。

大人的書孩子看不懂,適合孩子的還得是繪本這樣卡通又有趣的讀物。

小易在這裡,就為大家推薦一套德國寶寶人手一套的功能性早教啟蒙繪本——《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這套書是由德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以及德國插畫畫家傾情打造,一共有12個成長主題:《自己睡沒問題》、《有趣的農村》、《看望爺爺奶奶》、《和爸爸捉迷藏》、《我會洗澡了》、《看醫生不可怕》、《帶妹妹去遊樂場》、《發燒了,要抱抱》、《給媽媽的驚喜》。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3-6歲的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期,當然,家裡寶寶不到3歲的家長,一樣可以使用,我們可以作孩子的睡前故事的素材,念給他們聽。

主人公是一隻小浣熊,也是孩子最喜歡的卡通形象,多彩的插畫圖畫,貼近生活的場景,讓孩子看繪本的時候,就會自覺代入其中的人物,通過榜樣的力量,給予寶寶積極的成長引導。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每個故事場景都很具有鏡頭感,能讓寶寶通過觀察圖畫快速理解故事的內容,孩子愛看,更容易理解,慢慢跟著模仿,做好自己的管理能力。

李玫瑾“3不慣2不管”:需要重視的事,和家長平時管教不太一樣

一套書不過是49.9元,平均下來一本4塊1毛多,差不多就是我們每天吃的一頓早餐左右的價格,或者因為偷懶點的外賣錢,卻能幫助孩子培養他們的人格和性格培養,爸爸媽媽不妨一試!

有需要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下面商品卡,就可以直接購買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