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贰臣洪承畴,一生功过任人说

在满清崛起明朝衰亡之际,有一位人物就某种程度而言加速了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他就是颇具历史争议的洪承畴

千古贰臣洪承畴,一生功过任人说


(一)初入官场,为明效命

洪承畴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从小家境贫寒没钱读书,但是他人非常聪明好学,有一次卖豆腐干的时候帮助一些学生解决了先生留的作业,非常老套的桥段,私塾先生看他是可塑之才就给他免了学费,收入麾下,洪承畴也非常争气,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考中举人,第二年中了进士,从此步入官场,但因为没有背景后台,坐了十二年的冷板凳,直到天启七年调任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才有所改观,而这一切得益于突如其来的农民起义,整个陕西饥荒严重,洪承畴管辖的过程中受到了崇祯的赏识,随后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对洪承畴来说能够被看重是他最幸运的事,所以他拼死为大明效力,生擒高迎祥,几乎剿灭了当时的义军。

千古贰臣洪承畴,一生功过任人说


(二)松山一战,全军覆没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担任兵部尚书,此时他面对的不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彪悍的女真后金势力,明清双方都预感到有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这场战争决定了生死,所以洪承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担忧。十三年,松锦之战爆发,松山之战成为重中之重,当时洪承畴计划与清军速战速决,但始终无法冲破防线,和土生土长的清军比,明军明显不适应气候,如果打消耗战,自然无法占据上风。

为了早日结束战斗,皇太极不顾病体安危,亲自到松山指挥作战,不得不说皇太极善于审时度势,并且军事才能卓越,他观察完战局后,在感叹洪承畴能力的同时也瞧出了破绽,明军十三万大军都集中在了松山和乳峰山之间,反而忽略了和周围塔山和杏山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旦切断前后联系,明军将孤立无援,皇太极的这种打发无异于釜底抽薪,明军屯的军粮只够三天食用,此时的洪承畴还认为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够坚持到底,没成想军心早已经涣散,很多人有了逃离的想法,在这个时候皇太极设计埋伏,最终消灭了十三万明军,仅剩洪承畴殊死抵抗,最终兵败被俘,也就是在这场战争后,明军再也无法和清军抗衡。

千古贰臣洪承畴,一生功过任人说


(三)千古贰臣,任人评说

洪承畴被俘后原本抱着必死的决心,但满清的不断劝降最终让他动摇,皇太极将他视为“引路者”,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有一个过渡的过程,毕竟从汉人转向满清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后在洪承畴的建议下,多尔衮先后拿下了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甚至一路进军北京,在占领北京后以洪承畴为代表为了笼络人心,专门在帝王庙祭奠崇祯帝,这一举动让汉人放松警惕,但是同时也加速了清军入主中原的步伐。

至于贰臣是满清对降清汉人的称呼,后来还专门将那些对清朝有功的臣子全部放入《贰臣传》,其实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来有一定的贬义,对于洪承畴来说,汉人谴责他,觉得他是叛徒,满人虽劝降他,但也并没有完全信任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在不断的刷新,但是不管怎么样,洪承畴一生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不管效忠明朝还是服务于清朝,他的才能都是让人无法否定的,所以作为后人要客观看待,冷静评价。

千古贰臣洪承畴,一生功过任人说


总得来说,生前没有好名声的洪承畴,死后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应该也能安心了,但那些民族情怀价值观念的东西却依然是不可转移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