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科举制被废除,清朝覆灭的催命符

在晚清的庙堂之上,慈禧对于权力欲望的强烈以及手段的老辣不言而喻。庚子大乱中慈禧已经察觉到封疆大吏的崛起对于清廷的威胁,所以在李鸿章逝世后,袁世凯与张之洞分别奉诏赴京任职,两虎相争只是慈禧对身后庙堂布局的一招小试牛刀。

而对于袁世凯和张之洞来说,两人性格差之千里,对于贤才的招揽方式更是迥然不同。张之洞过于谨小甚微以及爱惜自己的羽毛,待人也过于苛严,以致于热衷功名之人不愿意趋附,而袁世凯则是“口头批评下属过失,公文表彰下属功绩。”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愿意收入麾下。他清楚的知道一团和气的老好人,并不是他的北洋集团真正需要的,德才不可兼备之时,袁世凯更看重的是后者。所以袁世凯在泥沙俱下的晚清宦海仍然可以左右逢源,而赴京任职的张之洞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告别。

学而优则仕?科举制被废除,清朝覆灭的催命符

进京之后的张之洞,袁世凯赠给他一套大院作为住宅,免去了“香帅”上朝的奔波之苦,但是张之洞也为之付出代价。一次地方大员到访京城,前往拜谒袁世凯,袁世凯不动神色地问道:“可见过张中堂?”来客先是一惊其后一脸谄媚:“未见公,不敢往。”袁世凯杀机暗藏却坦然笑道:“昨天看了张府的会客门簿,确实没有你的名字。”来客此时已经惊出一身冷汗。对于慈禧来说,两虎相争的目的虽然可以达到,但两强联手所推行的一项的举措,却成了清朝倾覆的催命符。

学而优则仕?科举制被废除,清朝覆灭的催命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牵头组织,士林楷模张之洞领衔号召,清廷废除了千年来的科举制度,推行普及学堂和现代新学教育等措施,这对普罗大众的冲击力难以估量。废除科举表面上是发展教育以及培养所谓的新式人才,但在袁世凯眼中更大的作用则在于打破了传承千年的“禁锢式成功学”。

学而优则仕?科举制被废除,清朝覆灭的催命符

只有废除科举,能人志士自谋出路,才会最终覆灭。最终历史的走向也证明了袁世凯的判断,清廷的灭亡,有武汉起义的阴差阳错,有蓬勃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则是废除科举这一举措的实施,此后的清朝天下,优秀的能人志士,真正的精英达人,不再思考着“学而优则仕”,不再追求稳定而尸位素餐的混日子,那么清朝的覆灭,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资料:《清史稿》、《晚清七十年》、《大清灭亡启示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