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導語: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趙肅侯時期與周圍國家連年惡戰皆不落下風。但是連年征戰破壞了趙國農業基礎,以至於趙肅侯後期對外戰爭頻頻失利,趙國成了“大而不強”的國家。趙肅侯崩天之後魏、楚、秦、燕、齊紛紛派銳師萬人參加趙肅侯的葬禮,狼子野心可見一斑。趙武靈王在肥義的輔佐下挫敗了此次瓜分趙國的軍事行動,並且開始改革,也就是“胡服騎射”。這場改革讓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的道路,同時也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時代背景促使趙武靈王改革

趙國北部有燕國、婁煩,西部有秦國,東部有齊國,南部有韓國、魏國,腹部還有一箇中山國,這種四戰之地非常不利於經濟發展,而且連年戰爭更是嚴重破壞趙國農業、經濟。趙肅侯時期合縱攻魏,打斷了魏國的發展,為趙國解決了南部危機。但是趙肅侯崩天之後,魏惠王複製了趙肅侯的操作,合縱圖趙(ps:魏、楚、秦、齊、燕以會葬之名,派遣精銳部隊萬餘人,試圖趁趙國主少國疑之際瓜分趙國)。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此時的趙雍還是個十五歲的孩子,對他來說趙肅侯的葬禮十分兇險,一旦魏國看透趙國的危機,試探出趙雍的水平,那麼五國會葬就會演變為五國滅趙。趙國民風尚武,應對這種危機的辦法一般都是用武力反擊,趙雍迅速開展一系列的軍事部署,具體如下:

1:代郡、太原郡、上黨郡、邯鄲的趙軍全部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隨時做好開戰的準備;

2:對外聯合韓國、宋國,構成品字型結構,試圖改變四面受敵的窘境,讓這兩國對牽制齊國、魏、秦三國。

3:重金賄賂越王,讓其對楚國展開軍事行動,促使楚國的軍事重心南移;重金賄賂樓煩、中山,使其威脅到燕國;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燕國當時比較弱,中山和樓煩對其威脅還是比較大的,因此燕國無意加入滅趙聯軍中;越王也想趁火打劫,楚國考慮到自己和趙國沒有直接利益衝突,所以也放棄滅趙。戰國初期格局不比趙國後期格局,韓國、宋國還是有些威懾力的,此時魏、秦、齊三國對戰趙、韓、宋三國也沒有壓倒性優勢,所以危機沒有進一步擴大,五國軍隊厚葬趙肅侯之後就撤退了,但此次危機警醒了趙雍。外部矛盾促使趙雍生出了“強軍”的念頭,趙雍開始弘揚先祖的政治理念-“兼戎取代,以攘諸胡”,也就是“以胡制胡”。

胡服騎射的具體內容

醞釀改革

肥義是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趙武靈王親政之前每逢處理政事都需要過問肥義的意見,可見肥義在朝堂上的重量。在改革之前肥義就洞悉了趙武靈王的想法,問趙武靈王是不是光復趙簡子的光輝事蹟。趙武靈王也如實回答了,自己想要改革,但是擔心開展胡服騎射之後“恐天下笑之”、“世必議寡人”。趙武靈王擔心失去民心,這個確實是有道理的,畢竟先秦時期中原十分排外,秦國都深受歧視,更別說那些胡人了。隨後肥義巴拉巴拉一番客套話,中心思想就一個-放手去幹!有了將軍的支持,趙武靈王這才下定決心開始醞釀改革。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但是自古改革都會出現一批新興權貴,而新興權貴的崛起必定會觸動老牌貴族的利益,因此趙國的舊貴族紛紛抵制趙武靈王改革。以公子趙成為首的舊貴族開始向趙武靈王發難,他們打著“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的名義反對趙武靈王改革,並且大肆煽動民間輿論。但是他們反對有什麼用?以肥義將軍為首的軍隊支持改革,他們的筆桿子還能比槍桿子硬?趙武靈王召集群臣聚集在邯鄲,然後當著眾人的面射穿枕木,並且怒道:“誰反對變法,我就用箭射穿他的胸膛!”趙成等人沒有強有力的軍隊,反抗不了趙武靈王,所以放棄發表反對變法的言論,但實際行動還是不支持變法。趙武靈王穿胡服的時候,趙成不樂意,但是趙武靈王親自登門說服了他。趙成這種鐵桿反對改革的人都穿上胡服了,其他人也都只能順從了,趙國開始正式變法。

改革內容

1:胡服

中原漢人的服飾比較寬鬆,士兵們的衣服類似於平民的短打。這種衣服在車戰時期還可以,但並不適合騎馬。趙武靈王在吸取胡服的優勢後,對衣服進行了一番改造。具體樣子不知道,衣服放這麼久,早就腐朽了。但是我們能從出土的文物上進行簡單的復原,大概衣服就如下圖。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上半身衣服制式為窄袖短衣,下半身為長褲皮靴,整體衣服比較偏向於修身、緊身。這種衣服比較適合騎馬,也就是說胡服其實就是為騎射做鋪墊的。先秦時期是主要是車兵、步兵,這種兵制機動性非常弱,在對陣騎兵的時候非常吃虧。趙國深處四戰之地而且飽受胡人侵犯,迫切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騎兵武裝。

2:騎射

改革的重頭戲就是騎射,先秦時期吳越掌握了先進的鑄劍技術,而晉國掌握的就是製造強弓勁弩的技術。三家分晉之後,韓、魏、趙都繼承了部分技術,但是魏國改革之後軍隊主要發展目標為重裝步兵,放棄了弓弩的優勢。趙國變法之後軍隊的主要發展目標就是騎射,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並且吸取了胡人優勢。“強弓勁弩盡出韓”這句話是蘇秦說的,蘇秦在韓王的面前肯定要吹噓韓國了,但實際上趙國的騎射、冶鐵技術都不比韓國差。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趙國鑽研胡服、騎射這兩項之後開始組建騎兵,趙武靈王讓老式車兵、步兵都接受新式騎兵訓練,同時對外招募擅長騎射的邊境人民、胡人、胡族騎兵。迅速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騎兵,從此老式車兵開始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中原兵種中添加了騎兵這一兵種。

改革影響

1:對外戰爭的勝利

此次改革為趙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騎兵體系,該體系包括但不限於騎兵服飾、騎射技術、後勤補給、馬匹訓練等具體內容。趙國依靠這套體系培養出無數優秀騎兵,這些騎兵就是趙國對外擴張的重要支柱。隨後趙國攻略燕地、吞併中山、蠶食胡地,一連串的勝利大大拓張了趙國的地盤,為日後的逐鹿中原提供了基礎。中原都還在玩車兵的時候,趙國率先完成軍事領域的“技術革命”,這一軍事紅利讓趙國吃的盆滿缽滿,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2:吸納胡人

中原一直對胡人有歧視,這種觀點根深蒂固,趙武靈王率先消除了這一意識形態上的歧視,贏得了胡人的追捧。當時趙國大肆吸納胡人,並且把他們招納為騎兵,大大降低了練兵成本同時又增加了軍隊戰鬥力。其實開展胡服沒必要全國推廣,老百姓又不騎馬打仗,趙武靈王在全國推廣胡服,我個人認為這是在儘可能削弱中原人對胡人的歧視,有利於促進民族融合。事實上確實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趙國都是華夏民族與胡人民族的交流窗口。

3:民風尚武

民族融合、外部矛盾(四戰之地)、內部政策(軍制改革)這三種因素促使趙國民風大轉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 而武靈王益厲之。”趙、代地區的風俗本身就尚武,但是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更加崇尚武力。後續趙國遭遇了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雙重打擊,國力衰弱到極點,當時燕國想要趁機伐趙,但是樂間卻認為“趙,四達之國也,其民皆習於兵,不可與戰。”這句話的意思,我個人認為是樂間認為趙國長期處於“全民皆兵”的狀態,很多趙人自出生就開始接受軍事教育教育,因此燕國不適合與之徵戰。燕王不聽,派六十萬大軍攻打趙國,結果趙國輕鬆挫敗了燕國軍隊,並且一路攻打到燕國首都。而之後趙國滅亡之前,秦國軍隊始終沒能挫敗李牧軍隊,這一點就是趙國軍隊戰鬥力高的最有力的證據。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4: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長期窮兵黷武,熱衷對外擴張,忽視國內政治、經濟,舉國上下都服務軍事,全民皆兵,這就是軍國主義的特徵。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滿足這些特徵,史學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趙國這是在走古典軍國主義的道路。對於這一點,有利也有弊。走軍國主義道路會迅速提高軍隊戰鬥力,只要周圍有弱國,國家就不會停止對外擴張的腳步。趙國在征服周圍一系列的小國、弱國之後,就開始打壓秦國。趙武靈王還有過吞併秦國的念頭,但是基於實力不足,趙國才沒有開始滅秦。而軍國主義促使趙國全民皆兵,以至於趙國能挺過幾次大規模危機,即使趙國滅亡前夕還擁有強大的軍隊。

但是軍國主義的弊端就是國家必定會走向崩潰,長期偏向于軍事忽視經濟、政治,自身改革不徹底,這必定會埋下禍根。長平之戰時期,趙國的軍力可以和秦國匹敵,但是趙國的農業和秦國的農業差了十條街。秦國大規模普及牛耕、鐵製農具,而趙國連牛耕都沒正式推廣,農業遠遠弱於秦國。秦國和趙國的角逐,我個人認為就是經濟和軍事的角逐。到底是軍事重要還是經濟重要?秦國基於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發展十分迅速,且後方輸血能力、動員能力、徵兵能力非常強。但是趙國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依靠軍事支柱趙國也有一片繁榮(商業流通、冶鐵這兩項是支撐趙國繁榮的重要支柱),但是趙國其他方面都不如秦國,以至於堡壘毀於內部。最終秦國勝利了,也向我們證明了,軍國主義是沒有出路的。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

總結:胡服騎射是一次偉大的改革,此次改革促使中原國家儘快開展軍事改革,有利於軍事發展。但是胡服騎射是一次不完整的改革,此次改革導致趙國走古典軍國主義道路。趙武靈王和他的改革讓趙國成了強國,對趙國是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單一發展軍事最終還是導致趙國走向衰弱、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