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在過去十年間,通過降低社會辦醫門檻使民營醫院在數量和佔比上不斷增加,但民營醫院總體規模相對較小、發展緩慢,並沒有形成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相互競爭的格局。同時,醫保定點資格和區域衛生規劃等方面的政策因素給民營醫院的發展帶來了一些隱形的障礙。因此,民營醫院的發展並未如預期一樣對醫療市場結構產生足夠的影響。


作者|徐文宸

來源|中國醫療保險(ID:zgylbxzzs)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推動社會辦醫的發展是現今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辦醫作為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擴大衛生服務供給,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截至2018年底,我國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達到45.9萬個,佔比46%;社會辦醫院數量達到2.1萬個,佔比63.5%,社會辦醫的人員、床位、診療量佔比均保持穩定增長,這表明民營醫院已經成為我國醫療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2年,國務院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到要大力發展非公醫療機構,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准入;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到推進和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意見》,提到對社會辦醫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在規劃、稅收、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向社會辦醫傾斜的政策。本文將研究我國民營醫院的發展和我國醫療市場結構的變化,檢驗社會辦醫准入門檻的降低對我國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問題的影響。


本文使用醫保住院和門診抽樣數據,匹配十三個分別代表東中西部地區的代表性城市的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統計數據。其中民營公立醫院床位、設備等數據來源於當地衛生統計年鑑數據,並與醫保研究會抽樣數據進行匹配分析。然後結合衛生統計和醫保抽樣數據,我們對比了民營機構和公立機構在診療人次和費用的狀況。



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通過梳理過去十年間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於社會辦醫的支持力度是不斷在加大的,政策也不斷從規劃層面落實到具體指導方面。根據2008至2016年間的13個城市的數據顯示,在08年至16年期間,民營醫院的佔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其中2010年至2011年間,民營醫院佔比增幅較大,但到2012年,佔比又有所回落,總體來說,民營醫院的佔比是在不斷增加的。


市場集中度略有下降


我們發現隨著民營醫院數量佔比的不斷增加對增加市場競爭程度的效果有限。本文分別使用了醫院門診人數、住院人數和醫院收入三種方式來計算醫院的市場集中度-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其中HHI的具體計算方法為,在數據中已知本地N家醫院在本地市場上市場份額-S1、S2……..SN,計算其份額的平方和,然後加總乘以100,其公式為:HHI=(S12+S22+S32……+SN2)×100


由於HHI計算使用的是市場份額的平方,該值對規模較大的前幾家醫院的市場份額比重的變化比較敏感,而對眾多小醫院的市場份額小幅度的變化反應很小。根據以上計算,當一家醫院壟斷全部醫療市場時,該指數等於100,當各家醫院份額相同時,該指數等於100/N。因此HHI越大,表示市場集中程度越高,而且醫療市場份額分佈的不均勻度越高。這一指標不僅展示了醫療市場中大醫院的市場份額和醫療資源的集中程度,而且能反映醫療機構之間規模的差距大小。


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圖2展示了以上的計算結果。我們發現三種方式計算出的市場集中度HHI都相對較高,用門診人數計算的HHI在3300上下波動,用住院人數計算的HHI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但下降的幅度較小,用醫院收入計算的HHI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這三種HHI說明整個醫療市場的競爭程度是相對較低的,其中門診人次的HHI要低於住院人次和醫院收入的HHI的,說明門診的競爭程度是要高於住院的。


就醫院門診而言,在2008年至2016年期間,市場集中度幾乎保持不變,門診的競爭程度沒有隨著民營醫院佔比的增加而增加。就醫院住院而言,在2008年至2016年期間,市場集中度略有下降,住院的競爭程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提升並不明顯。


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為解釋上述結果產生的原因,我們對比了醫保(13-16年)和衛生統計(08-12年)數據中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在08年至16年間的平均門診人次比,即本醫院在本年度在門診數據中出現的次數。為便於比較,我們將公立醫院在2008年的平均門診人數標準化為1,然後使用其它年份比較。同理,我們計算出各類醫院的平均住院人數。


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據圖3所示,公立醫院的平均門診人次要遠遠高於民營醫院。在2008年至2016年間,公立醫院的平均門診人次上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相比之下,民營醫院雖然也呈增長趨勢,但是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其中,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均在2011年至2012年間出現了一個較大的增長幅度,但民營醫院在2011年之前、2012年之後的增長都非常緩慢。


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本文對2016年十三個城市的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從醫院規模來看,民營醫院在平均醫生數量、床位數量和設備數量這三個指標都要遠低於公立醫院,其中,公立醫院的平均醫生數量和平均床位數量大約是民營醫院的5倍,公立醫院的平均設備數量大約民營醫院的8倍。從醫院費用的角度來看,民營醫院在平均門診費用上要高於公立醫院,但是在平均住院費用上要低於公立醫院。


過去10年,中國社會辦醫發展未達預期!


小結:


通過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對比可以看出,民營醫院雖然在數量上呈現出逐步上升的特徵,但是民營醫院總體來說規模較小,醫生數量、床位數量和設備數量都要遠遠低於公立醫院,因此對整個醫療市場的影響較弱,很難真正與大型綜合公立醫院形成競爭,醫療資源仍然相對集中的掌握在大型綜合公立醫院手中。同時,公立醫院強勢的醫生數量、床位數量和設備數量等信息又會給患者發出信號,讓患者相信公立醫院能夠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使得患者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會更加傾向於選擇大型公立醫院,這使得醫療市場又進一步集中。


在過去十年間,通過降低社會辦醫門檻使民營醫院在數量和佔比上不斷增加,但民營醫院總體規模相對較小、發展緩慢,並沒有形成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相互競爭的格局。同時,醫保定點資格和區域衛生規劃等方面的政策因素給民營醫院的發展帶來了一些隱形的障礙。因此,民營醫院的發展並未如預期一樣對醫療市場結構產生足夠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研究各類醫保和醫療政策如何影響到各地區民營醫院的發展和醫療市場結構,並希望通過進一步的經濟學分析,解析這些政策產生影響的機制。(原標題:醫保數據告訴你:降低社會辦醫准入門檻能否解決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