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奇臺縣城被攻陷馬仲英強迫印刷奇台商會流通券100萬

奇臺縣是文化大縣,奇臺縣博物館、檔案館、酒史館在昌吉州乃至全疆堪稱一流。奇臺縣博物館、酒史館作為該縣重要的旅遊景點,早已經為人們所熟知,而奇臺縣檔案館因未對外開放,瞭解它的人不多,尤其是許多清末、民國時期的珍貴檔案,一般民眾更是難得一見,一直處於“藏在深宮人未識”的狀態。本人在編修《奇臺縣志》期間,乘工作之便,接觸到了一些珍貴檔案,其中就有馬仲英1933年在奇台發行的“奇台商會流通券”。

馬仲英,原名馬步英,甘肅臨夏人。17歲那年,他就號召回民起來反抗國民軍,追隨者眾多,遂成一支有組織、有領導的地方武裝,馬仲英成為這支武裝的領袖,因為年紀小,人稱“尕司令”。1933年5月,正當金樹仁的領導地位搖搖欲墜之時,馬仲英率部第二次進入新疆,連克哈密、鎮西(巴里坤)、木壘後,揮戈直指奇台。5月24日,馬仲英主力仍在老奇台休整,其先頭部隊在馬仲傑的率領下攻打奇臺縣城,遭到奇台守軍的頑強抵抗,攻城受挫,馬仲傑在激戰中陣亡。5月26日,馬仲英率主力部隊到達奇台,為給兄弟馬仲傑報仇,馬仲英到達奇台的當日即組織攻城。經過三天的激烈交鋒,5月29日奇臺縣城終於被攻陷。馬仲英攻克奇臺縣城後,一邊讓隊伍休整,一邊積極籌措繼續西進的軍費糧餉,他採取在鎮西府劫掠民財的做法,強迫奇臺縣商會印製了“奇台商會流通券”,總額達100萬兩,用“奇台商會流通券”強購糧秣軍需。馬仲英在奇台休整了10餘日後,籌到了足夠的軍費糧餉,繼續揮師西進。但令馬仲英萬萬沒有料想到的是,在阜康滋泥泉受到盛世才有力的阻擊,加之又遭遇罕見的降溫降雪天氣,馬仲英官兵未備禦寒衣物,戰鬥力受到影響,最終大敗而潰退至奇台,經奇台翻越天山退至吐魯番。馬仲英在奇台匆匆印製的“奇台商會流通券”發行不到一個月就成了廢紙,給奇台的金融市場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為了恢復金融秩序,奇臺縣政府向新疆省政府申請撥款100萬兩收回流通券,實際收回98萬餘兩,一場金融動盪才告結束。

奇臺縣商會流通券為豎版,長195毫米,寬90毫米。粗白洋紙,黑藍墨印製。整個票面被內外兩個豎式長方框分隔為兩部分:外框長175毫米,寬75毫米;內框長127毫米,寬43毫米。外框內左上角和右下角印有阿拉伯數字“5”,右上角和左下角印有漢字“伍”,意為“銀伍兩”;上眉和地腳分別印有維文(橫版),意為“流通市面”和“概不兌換”。右側為漢字“流通市面”,左側為漢字“概不兌換”(均為豎版)。內框上首為兩行橫版漢字,從右向左讀:第一行為“新疆”,第二行為“奇台商會流通券”。其下豎版,右側為冠字和編號。奇臺縣檔案館珍藏的這兩枚流通券(圖1、圖2),冠字編號為天字第03499號(數字橫讀,下往上讀之)和冬字第08080號(數字橫讀,下往上讀之)。其冠字源自《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之類;編號用5位數的阿拉伯數字編序。正中為漢、維兩種文字“當官票銀伍兩整”,在金額“伍兩”兩字上鈐有“奇台商會”四方形篆書硃紅印章。左側為“民國二十二年×月×日”,在“日”字上鈐有圓形商會徽標小印鑑。券背面無印刷圖文,上下各蓋有兩方印記。上方紅色印章楷書為:“此票純為臨時通用,限三個月仍由商會以官票收回,而示限制,特布。”下方長方形印章篆體字“古城商務總會圖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