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家長有兩個最好的老師,

一個是書本,另一個就是孩子。

——尹建莉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最近拜讀了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越自覺》(豆瓣評分8.4,噹噹評分8.4,暢銷榜top32)。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這是一本書信問答集,包括了98封家長和孩子的求助信以及尹建莉老師的回信。是從上萬封書信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典型案例,囊括了親子家教的方方面面,從2歲說到青春期,實操性強,各個年齡段寶寶的家長們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自家寶寶問題的解決方法。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本書同時也是一本包含心理學的書籍,就像尹建莉老師自己說的,現在的學科都是融會貫通的,學教育的怎麼能不懂心理,學心理的怎麼能不懂哲學,學哲學的對婚姻也略知一二。

大多數家長的信只是片面之言,可是尹建莉老師就可以從這些片面之言中看出端倪,一針見血的指出家長的問題所在,甚至是心理問題,童年創傷等。在一封回信中她這樣寫到“你要把一切怨氣和負面情緒消解得乾乾淨淨,心地單純地善待每個人,感恩每個人,包括自己。”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當然有些書信是比較搞笑的,給本書增加了幽默輕鬆的氛圍。如:

“孩子太叛逆尹老師,如何杜絕孩子叛逆?

尹建莉:你用了杜絕兩個字,很有衝擊感。

兩個辦法:

第一,家長“杜絕”自己和孩子發脾氣,這是主要辦法;

第二,生個機器人孩子,自己控制程序。”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真是有感於尹建莉老師博大的愛心啊,作為暢銷書作家,北師大教育碩士,尹建莉父母學堂首席導師,平時的工作一定是非常繁忙的。工作之餘還義務幫助了這麼多的家長還有孩子!最小的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小朋友只有6歲,書中的最後一封信就是這位小妹妹和媽媽一起寫的感謝信。

誠如一位媽媽信中這樣評價尹建莉老師,“您不僅是個出色的教育家,還是個出色的心理學家、出色的作家!”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尹建莉老師的教育理念也是蒙氏的,本書中主要的教育中心理念可以概況為以下三個:

1)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與溺愛不同,“溺愛的的真相是包辦,它剝奪了孩子的很多自主選擇,恰是愛的反面”

2)自由,給孩子最大的自由但不是放任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

“孩子不需要紀律和管制,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線之上,儘量允許孩子做他想做的一切”

3)教育要做到“有心而無痕

要無為而治。要引導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尹老師在書中給廣大家長的建議: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1)多閱讀

在閱讀中成長,“閱讀 是用他人的經驗成就自己的生活”

2)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不要精細管理

畢竟是孩子,不要在生理方面管控的太嚴

3)“做作業、作息、買衣服、玩遊戲、看電視等,都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父母儘量不要插手,愛他支持他卻不限制他”

4)“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要真正放下”

“不要打聽考試分數和名次,”

5)不說孩子不守諾言

孩子的諾言沒兌現就沒兌現了,沒關係的,孩子對自身能力常常判斷失誤,不善於信守諾言,要教孩子不輕易許諾,也不要求孩子許諾

6)無論如何不要打罵孩子

書中有好些家長的信中表明他們之前的打罵行為對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在看了尹老師的書後開始轉變,孩子的情況才有好轉

7)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一樣,有稱職的也有不稱職的。要積極配合好老師;如遇到不稱職的,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甚至為孩子出頭。

8)“不要吝嗇錢“

”只要條件允許,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在愛和錢兩方面都有豐足感”

9)“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大人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管得越少孩子會越好”

10)“清除自己的虛榮心和自卑感

父母不為面子活著,就不會把孩子搞得太累”


家長管的越少,孩子越自覺——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有感


尹老師帶我們繞過育兒路上的坑:

01作業崇拜

現在有些地方甚至連幼兒園都要做作業...... 成年人多少都有作業崇拜,總覺得上學了就要做作業。但是作業有時候只是無謂的重複,佔用了孩子本該用來閱讀,玩耍或其他活動的寶貴時間,還會消磨掉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02感統失調

“兒童“感統失調”的主要病因是成人心理失調”。每個孩子的發育快慢,身體素質都不同。有的方面發育的慢些,素質差點都不是病,只是一個特點

03獎懲教育

“育兒中盛行的“獎勵與懲罰”其本質就是有條件的愛,聽起來不錯,也能獲得眼前的一點收益,但孩子將來的格局不會大,因為他學會了計算。無條件的愛是父母最大的修行,也將獲得最大的福報。”

04"延遲滿足法”“哭聲免疫法”

“偷偷地將決定主體調換為父母——孩子們完全沒有主動權決定自己是否願意延遲”。在那個著名實驗中,是孩子自己主動延遲,剋制了慾望,得到了第二塊糖果,並沒有談及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

05敏感期

居然有人在信中提到5歲孩子有“婚姻敏感期”,

“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提法並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對待孩子沒有必要劃分時段。”

“教育中的很多錯誤觀念,其最深的根源就在於對童年的蔑視。如果人們把童年僅僅當作成年的準備階段,就會肆無忌憚地壓榨童年,剝奪童年——這就是當下孩子們活得很累的根本原因。”

最後用後記裡的一句話總結本書:“她點到了中國教育的癥結,道出了許多父母感知而沒有形成自覺的問題所在。關鍵是,她給出瞭解題的路徑。”

書中金句

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