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愛上語文|當曾國藩“讀書三要論”遇到數學三維座標後

在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古人談讀書》中,共有三篇小短文組成,分別是《論語》三句節選、朱熹讀書三到、曾國藩的讀書三要,三部分內容簡短,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不知道有個問題您是否思考過,為什麼要把這三段放在一起來學呢?

這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但背後必定有其道理。

細細琢磨起來,這實際上講了讀書的三個方面,讀書態度、讀書方法、讀書精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皆指態度,心到、眼到、口到不是方法嗎?而“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就是讀書的精神,三者之序,讀書要先有態度,再有方法,關鍵還要有精神,故讀書重要性就在這個“讀書精神”方面。

那麼,請再思考一個問題,曾國藩為什麼要讀書強調這三點呢,而且為有序排列,而非其它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曾國藩此人的生平往事吧。

曾國藩,原名曾子城,1811年出生在湖南雙峰縣一個叫做荷葉鎮的地方,累世為農,出生一個農民家庭,並非官二代,父親曾麟書,43歲才中秀才,一生讀書卻未得有進,爺爺曾玉屏,沒怎麼讀過書,但此人具有大識,堅持讓後代讀書,兒子不進情況下轉而培養長孫。然,曾國藩並非幼年聰慧之人,學習讀書只靠“勤奮苦讀”,才有了“樑上小偷聽讀而叱誦”故事。

勤奮苦讀終有結果,曾國藩28歲中進士,後進入官場,再後十年七遷,成為晚晴四大名臣之首,組建湘軍鎮壓了中國歷史持續時間最長的太平天國運動,發起洋務運動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多年點滴積累寫下的《曾國藩家書》更是影響到中國後世,故稱千古第一完人,毛澤東與蔣介石都給予了曾國藩極高的評價。

翻開中國歷史看看,風起雲湧,英雄群起,數不勝數,但是能在急流勇退,全身而退者卻寥寥無幾,而曾國藩也是人,是人就會想稱帝的想法,但曾國藩最終還是選擇了“為賢”,而不是“稱帝”,這隻能是一個聖人才能做到的。

曾國藩入仕途後,深知自己功名得來非易事,仍能勤奮讀書,生活中注重節儉,修身進德,不斷否定自己,而不斷修煉自己,終究成為一代聖人,而曾國藩用的辦法是什麼呢?讀書、練字、寫日記,每天都做這幾件事情,直到去世。笨辦法,卻是最聰明的辦法。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讀曾國藩的“讀書三要”,其實,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大概是在09年春節前在香港公開大學的圖書館讀到的,當時還做了筆記,那麼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們換一種表達方式,請看下圖:

讓我們愛上語文|當曾國藩“讀書三要論”遇到數學三維座標後

曾國藩“讀書三要”中的“志”,志向要高,要立大志,此為先,“識”,強調廣博,深究探源,取精去糟,為我所用,此為中,“恆”,時間上的累進,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滴水穿石,鐵杵成針,“恆”的本質就是意志與毅力,而要做到這三點,難度最大就在於這個“恆”字上。

當我們把“讀書三要”放到這個三維立體圖中後,再去理會其義,必定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

學有所長,貴在變通求學,日漸積累,必有大成。

此為後語,送與諸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