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上面的人不會搭理你的。”

“為什麼?”

“顯而易見,因為他們是上層人。”

“喂!下面的人能聽到嗎?”

“別衝他們喊。”

“為什麼?”

“因為他們是下層人。”

————《飢餓站臺》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飢餓站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麼一個場景:

一覺醒來你發現你正處於一座名叫“監獄坑”的建築之中,建築分為很多層每層兩人,你可能隨機的出現在其中的某一層,在每層的中心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每天都會定時定量的從這個洞頂層,下降一個擺滿食物的平臺,但條件就是你得等上一層的人享用完後才能享用。

有可能你是前面最先享受食物的幾個人,同時也有可能你正在享用的食物是前面成百上千人糟蹋完後的“勞動成果”,但大多數時候平臺下降到你所處的一層時,或許只剩下瓶瓶罐罐,一滴油都沒沒,並且平臺在你所處的樓層只會停留短短的那麼幾分鐘,一旦你有留下食物的行為,整個房間的溫度都會急劇上升或者下降,直至你

死亡

毫無疑問,當你被放置在“監獄坑”時,你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存活下來,甚至是不惜殺掉你的獄友,或者做出其他動作。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很多人說《飢餓站臺》是短片《下一層》的延伸版,晃眼一看在“饕餮盛宴”與“下墜餐檯”的兩個創意之下,的確有著那麼幾分相似之處,可雖說兩者都是在闡述“食物”,但在“食物”的這一“剖析”中,卻站在不同的角度之上。

如果非要找尋兩者的相似之處,那便是人類對於原始慾望的趨之若鶩,可能是食物,也有可能是金錢地位、亦或是勢力。不管是有著深深的無奈還是出於自身的本性,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向慾望那一邊倒,或是在內心的煎熬之下,拋開一切的倫理道德,最終與之同流合汙。

本部作品的驚喜之處並不在於各種誇張的特效,與豐富的哲學對白,而是其簡單的拍攝手法——

講故事,就如同是一位長者在向你闡述他對待一些事件、事物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之中與我們討論了一個“社會分配製度”的命題。同時他也給出了我們極具鮮明的態度,絲毫也不模糊。

這部作品所要表明的“內核”也極為清晰,並不是深奧的關於政治層面的制度,而是現實中較為接地氣的“社會分配製度”。把作品拆解來看,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借用客體事物,來闡述關於社會分配製度以及改革的論述題。

今天我們就從作品所假借的客體,一一分析它所蘊含的隱喻。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階層

01.

關於“階層、階級”比較有話語權的我想應該是韓國導演——奉俊昊。

《寄生蟲》《雪國列車》

與本部作品《飢餓站臺》都採用了相同的載體——階級分化,換句話說其實就是資源分配不均,但三部作品側重表達的內核卻極為不同。

《寄生蟲》:更多的是刻畫對於不同階層人性的多面化;

《雪國列車》:則是以階級來寓示生態的平衡,以及社會機器的運行;

《飢餓站臺》:卻是展示不同階層對於自身所處位置的態度,以及在極端的環境下,人類原始本性的黑暗。

所以三部作品都是在利用“階層”這個隱喻,從側面來反應一些它所蘊含的“內核”,但在這裡我不得不佩服西班牙導演: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的腦回路,確實要更富想象力一些!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2.

“階層”是本部作品極為重要的一個“元素設定”,在“監獄坑”這個非常垂直化的階層結構,它從根本意義上決定了分配的方式。

其次,本部作品又採用了另外一種非常巧妙的設定方式————樓層的高度隱喻相對的階層,數字越小越處於上層,反之越下越處於底層。這種由上至下的排列方式,使得成百上千人每天為了平臺上的“食物”趨之若鶩,同時也使得讓靠近頂層的人吃得撐腸拄腹,毫無節制絲毫不會考慮底層人的想法 ,位於底層的人就只能為了“殘渣剩飯”而戰——如果還有剩餘的話。

就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人類展現出了他最為原始的表達方式,求生與逐利的本能。這正是本部作品的厲害之處。在這個極端且又合理的環境之中,每個階層的人決定他們之間的距離,你無法與上交流,因為他們是上層上,不會在意你下層人的死活,但你也不會和下層溝通,畢竟你

“高高在上”。

雖說每人每月都會進行位置轉換,但他們終究會忘記自己曾經所身處過的位置,他們輪流著體驗階層,輪流著享用美食,但輪流的背後本質都是一個死字,沒有希望和盡頭,因此流動也代表著絕望。

定時定量的食物,則加劇了人內心深處的恐懼與貪婪,也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提供了合理的條件。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3.


《飢餓站臺》是一部極具諷刺意義的作品,“監獄坑”所代表的階層,寓意非常明顯,現實生活中無形的社會階級在影片中被具體化,上層人可以優先獲得食物,他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甚至還可以在上面吐口水,他們才不在乎下層人的死活。

食物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但映射到現實中卻不僅僅如此,它可能代表金錢、代表利益、代表勢力,代表著底層人無法觸及的社會資源,誰生活在上層,誰就能支配這一切。

雖說下層人對上層人的做法嗤之以鼻,可他們做夢都想爬上去,作品給了“他們”機會,每個月輪換一次的設定讓下層人有機會成為上層人,可現實中並不會如此!

下層人歷經了辛酸,“爬”到了上層生活,他們會做出改變嗎?顯然是不會的,他們反而變成了自己曾經最最厭惡的人,甚至更加變本加厲,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人物


男主人公是一位普通人,他來“監獄坑”的目很純粹,就是為了戒菸完一本名叫《唐吉訶德》的,順便還能拿到一份證書,這是多麼完美的理想,他以為“監獄坑”就如同現實生活一般,一副祥和的畫面,可現實卻將他徹底拋進了“地獄”,這裡其實就是廝殺的角鬥場。

男主人公代表著現實生活中“唐吉坷德式”的人設,他們總是理想化的行事,直到傷痕累累後,才會清醒過來。

而男主在“監獄坑”中所遇到的人,都有著極為豐富的隱喻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1.

第一位獄友名叫:崔馬,崔馬被關進來的理由非常可笑,就因為他用電視機砸死了一個非法移民,那個人本不應該出現在那裡的,但命運就是這樣,他也只能向命運低頭。

他在與男主交流的時候提到了一則武士刀廣告,廣告向他推薦了一塊磨刀石,只有用磨刀石打磨過的刀才是鋒利的,於是他購買了磨刀石。可在他購買了磨刀石之後,又向他推銷了另外一則廣告,一把永遠不會變鈍的刀,且越用越鋒利,兩者相比,顯然是後者更勝一籌。

於是氣急敗壞的崔馬一氣之下扔掉了電視,卻沒想砸到了窗外路過的非法移民,其實這裡就在暗示兩人所處的現狀,崔馬在監獄中摸爬滾打了一年他就是那把不會變鈍的刀,而男主才初出茅廬他需要經過打磨才會變得鋒利。

崔馬說不上是一個大惡之人,但卻是一個自利的人,在這弱肉強食的“監獄坑”中,他只能依靠著自己的手段生存下來,所以他選擇帶一把鋒利的刀。

“崔馬代表著現實生活中隨波逐流的一類人,如果不這樣做,那麼被傷害的對象有可能就是自己,所以他選擇先下手為強。或許他並不願意這麼做,但“監獄坑”和他曾經的同伴以及所見所聞,逼著他不得已不這樣做。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2.

第二個出現的人物是一位在“監獄坑”尋找自己“兒子”的瘋女人:米哈魯,米哈魯在作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底層的人在努力向管理者傳遞信號這個信號就是米哈魯。

崔馬曾告訴男主,米哈魯每個月都會坐在餐檯上從下至下的尋找自己的“孩子”,其實米哈魯一次次的下行就是在告訴所有人,底層中留存著希望,當餐桌降到底層之後立刻就會返回到零層,難道就沒有人想過乘坐餐桌逃離嗎?

當然有人想過,只是沒有人願意放棄自己現處的樓層,哪怕自己的樓層一無所有,畢竟沒人知道下面會不會更糟呢?“人吃人”已經成為了常態,沒有人願意行往深淵,監獄裡的人都說她在尋找“孩子”,但這一說法是從哪裡來的呢?

米哈魯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尋找孩子從何而來?或許這只是囚犯們看到她每次下來而編的故事,他們忽略了信號,只能看到表面,所以他們註定只能待在這裡,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男主的腦海中萌生了一顆種子——

監獄坑中有孩子,因此也為男主後面的所作所為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米哈魯,她代表著現實中打破傳統機制,找尋一種新法則的人,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種法則它到底是否存在,但米哈魯這類人滿腔熱血的執著,和找尋希望的毅力支撐著她一往無前地努力找尋,直至死亡也許在外人看來,這類人就是一個神經病!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3.

第三個出現的是“監獄坑”裡的女工作人員:伊莫古裡,也是她“面試”的男主,她把“監獄坑”稱為“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發性團結”

她進入到“監獄坑”一來是因為自己身患癌症,二來也是因為自己身為管理人員,希望自己通過以身作則向他人傳達這個“監獄坑”出現的目的。

她每天一點點的努力,去規範監獄坑裡的食物分配,當方形食物平臺到達這一層的時候,她只吃一個人的分量,接著為下一層的兩個人準備相同的分量,並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吃她準備好的食物,希望他們也能像自己一樣,為下一層的兩人這樣做。

但是很快她就發現根本沒人在這裡自我管理,於是她開始好言相勸,試圖改變這一切,但現實總是殘酷的,自己的好言相勸還不如男主的“大便警告”

來的直接,女接待改變不了別人,所以便開始以身作則她跟自己的狗輪流吃飯,即便是在狗死亡的情況之下,她仍然保持著這個原則。

但是她忘了,在現實社會中試圖用以身作則的方式來改變社會,無疑是痴人說夢!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4.

第四個出現的是黑人男子名叫:巴哈拉特,他希望通過上層人的幫助,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最後到達頂層。

可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真心實意幫助你的人不是說沒有,可落井下石的往往居多,更何況跨越階級,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黑人巴哈拉特,代表著現實中想要跨越階級的積極分子,他希望通過上層人的幫助,將他帶到上層社會,可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嘲笑和侮辱,越是上層的人越能享受更多資源,誰會甘願把蛋糕分給其他人呢?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5.

最後的小女孩,這是作品中最具爭議的一個角色,這個小女孩是否真的存在?其實在作品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覆:不存在。

“監獄坑”裡的女工作人員:伊莫古裡,告訴過男主那個看似瘋了的女人是自己孤身一人來到的“監獄坑”,並且整個“監獄坑”不可能出在十幾歲的孩子。

就我個人而言,小女孩只不過是男主所幻想出來的,他在最後將奶凍給於的小女孩,這或許象徵著人在彌留之際的偉大人性,亦或是代表著一種希望、一種寄託。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規則

一開始“監獄坑”的“垂直化階層結構”,在根本意義上決定了食物的分配規則。

直到監獄工作人員:伊莫古裡的出現,開始有了不同的聲音——“

自發性團結”,當然伊莫古裡所謂的“自發性團結”可能只存在於她的想象之中,現實中並不可能發生,但“監獄坑”的傳統機制,只有在外力的打破下,才會發生改變,監獄如此社會亦是如此,只有借用外力才會慢慢進步。

01.

所以當男主經歷過高、低樓層,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之後,他開始進入了一個“超脫現實”的狀態,加上第6層的這個機遇,讓他有機會蛻變成為一位“大刀闊斧”的改革者。

一個“機構”的進步就是需要大量向格倫這樣的人,也許他會失敗,但總會出現第2個格倫或者第100個格倫,那麼社會就進步了。所以不管格倫成功與否,至少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就算失敗了,也總會有人上來“接班”還是會有人嘗試,總有一天會打破監獄坑的傳統機制。


也許是因為伊莫古裡所說的:

“如果每個人只吃自己那份食物,每個人都不會餓死”

男主人公決定開始打破規則,實施新的改革。

於是他與黑人巴哈拉特,拿著武器坐著平臺深入下層,逐層分配食物,確保每層都有基本的食物保障。這是看似瘋狂的想法,意味著他們將要放棄曾經用命換來的“第6層優質生活”。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2.

新規則無法自發性形成,故只能強制性執行,男主人公和巴哈拉特接納了坐在輪椅上智者的意見:先好言相勸,行不通再“強制執行”。兩人在整個改革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好比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法制”一般,同樣是先勸導人民遵守規則,最後再借助於強制力量。

這就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人具有能動性,人不會像動物一般受制於最原始的慾望,而是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來全方位考慮。他會以最廣泛的利益為群眾謀福利,就算有一天他也會身處底層,面臨沒有食物的困境他也在所不惜。因為一旦這個新的規則能被大家所接納,那麼這個新的秩序就能建立起來,人人都會有存活的可能。

略過前面50層的規則,就像是對高收入人群徵收高額稅費一般,雖說對於他們就像是是

隔靴搔癢一般,但至少給下層人士的平衡分配增添了一份保障,也為他們的新規進行了優化。

優化新規則的目標說白了就是為了相對公平,採取強制手段帶來的是平均主義,做到按需分配,也就滿足了所有人的基本保障,儘管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至少解決了其根本性的階層化問題。

可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一個問題,這樣的新規則如何常態化的運行?畢竟我們在電影作品中只看到了一個單程,新規則如何能構成循環?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崇尚公平和平等。

編導們或許也有一種打破第四面牆的“味道”

“這個問題你們與其問我,還不如問問,屏幕面前的自己!”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奶凍

“大刀闊斧”的新規則,正是底層向頂層傳遞的一個信息——“下層人也是擁有著強大精神和優質品性的,理應得到應有的尊重”。

01.

將一碗奶凍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傳遞給頂層,無疑是個十分明智的選擇,這個想法就相當於是在一群猛獸中保全了一個嬰兒,堪稱是神蹟。奶凍就是智者想要向上層傳達的一個神蹟一般的信息,一碗看似簡單的奶凍,卻包含了人性最為光輝的一面,其內涵極其豐富,形式也極為高妙。

可最終,兩人不忍看到飢餓的小女孩,將死扛之下得以保全的凍奶,交予小女孩享用,或許這就是上面所說的人性光輝。

有人說電影是開放性結局,其實不然。凍酸奶並沒有被小女孩享用,而是已經被送到了頂層,在電影的中半部分有一個鏡頭,廚師長端著一盤凍酸奶,他不併是看到神蹟的表現,而是在氣急敗壞地審視其中的一根頭髮,為什麼這個奶凍沒被吃掉呢?一定是奶凍本身有問題,是不是就因為掉落了一根頭髮?這頭髮是誰的?其實這就是影片的結局,他認為這盤菜之所以被剩下是因為衛生不達標,因為一根頭髮所導致的.

可是他卻忽略了,底層的人都開始吃同類了還會在乎一根頭髮嗎?這些工作人員他們並不知道有人在捱餓,所以便把男主千辛萬苦傳回來的信息當成衛生問題草草處理了。

廚師長的表現和古時候皇上問災民“何不食肉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表達了下層的反饋完全不能被上層所理解,上層人永遠不懂下層人的痛苦,因為他們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審視所有,兩個層面的人有著不可逾越思維“鴻溝”,甚至無法溝通。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02.

為什麼凍奶留在了“監獄坑”卻沒有高溫和極寒?

前面提到了一個規則,如果平臺離開之後擅自留下食物,房間會急劇升溫或降溫直至囚犯死亡或是扔下食物,但是這碗奶凍留下來,房間溫度卻沒有溫度變化這是為什麼?

或許就是“監獄坑”最初的目的:

——每個人只吃自己入獄前所說的“最愛的食物”而奶凍是“小女孩”最愛的食物。

每個人在入“監獄坑”的時候都會被詢問,自己最喜愛的食物是什麼,對什麼過敏,而且這個是必選題,由此可以看出監獄對於“吃”這個問題的重視。

所以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設定,我們每個人都吃自己最喜愛的食物,不僅每個人都不會被餓死,同時還可以將食物留在自己所處的一層慢慢同獄友分享。

或許這樣的解讀,更加符合作品的寓意。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韓國《寄生蟲》之後,2020年初最佳電影《飢餓站臺》帶你領略人性


寫在結尾

我一直在想“監獄坑”為什麼會被設置成了333層,它寓意何在?直到後來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才明白333層每層兩個人,加起來就是666,666一詞在聖經啟示錄中暗指迫害基督教徒的羅馬暴君尼祿,後來擴大泛指地獄,作品中的那個“小女孩”就像是生活在地獄當中,正因男主人公彌留之際那僅存的人性光輝,驅使他將凍酸奶遞給了女孩,讓小女孩得到救贖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飢餓站臺》是一部反烏托邦電影,影片將階級的醜陋、人性的黑暗刻畫得淋漓盡致,333個階級固然可怕,但更怕的是世界上只存有兩個階級,窮人與富人。我們生活在一個階級固化的時代,就像有句話所說的"寒門難出貴子",階級固化彷彿已成為一道魔咒,時刻縈繞在每個人的頭頂。是誰讓我們得以苟活?是這樣的機制,又是誰讓這樣的機制存在?可笑的也是我們!

總的來說,本部作品的設計相當精良,幾無廢筆,種種素材利用得極其貼切,在有限的空間裡展現出了豐富的內涵,堪稱2020年初的上乘之作,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