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很難,比賺錢更難的是沒錢

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本該是我們當地孩子走姥姥家,女婿看老丈人的日子,而此時擁有兩個身份的我正坐在家裡敲這篇文字。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浩浩蕩蕩的返鄉大軍成了傳播病毒的大軍,本該興高采烈的春節也成了人心惶惶的春節,此時的我是憂心忡忡的,是忐忑不安的,是消極焦慮的,即使我身處距武漢1000公里的山東濰坊。

因為我知道,我的焦慮並非來源於“新型冠狀病毒”,而是對一切未知的災難深深的恐懼。

對於這個標題,我原可以像做一道證明題一樣,從全面的角度,舉無窮多個例子來像大家證明我的觀點,但那樣太大了,也太系統了,我覺得(而不是你覺得)焦慮的我實力不允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標題沒錯,那麼恭喜你,可以略過了。但我相信,更多的人並這麼覺得,因為曾經的我就是一個視金錢為糞土的人。那時的我,知道沒有錢很多事做不了,但我覺得那些需要錢才能做的事,我不需要。我只需要簡單的衣食住行、讀書、上大學,而這些花費我父母都可以滿足。同時,心中無比堅定的信奉者這麼一句話“最窮無非要飯,不死終會出頭”。深信,好男兒志在四方。

然而,2017年的一個重大變故,讓我的信仰崩塌了,我視之如糞土的金錢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母親突生重病,僅支持治療用的人體免疫球蛋白,每天就要花費7200元,那是我一個月的工資,而為了照顧母親,我不得不請假,最終連這僅有的工資也未能保住。治療的過程花了一年有餘,在每個家人身上的壓力清清楚楚的寫在了臉上,也刻在了我的心上。後來,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全球都沒有很好的治療手段(據說田震也患有這種疾病),欣慰的是,每個月只需要花費4000元就可以將病情控制住,也許能等到這種疾病被攻克的那一天,畢竟我的母親才50多歲。那時的我,暗自發誓,我要承擔起這份責任——房貸之外的4000元。

2019年,又是特別的一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肩上也有多了一份責任。

最窮無非要飯,要飯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可以要來母親的治療費嗎?可以要來孩子的生產費嗎?

不死終會出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們真的能等到你出頭的那一天嗎?那可以是生與死啊!

有誰知道意外跟明天哪個先來?就像現在疫情,多麼的猝不及防,多羨慕那些能為疫區同胞獻上自己一份力量的人啊,或許我最大的貢獻就是安靜的呆在家裡吧。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安靜的呆在家裡?又有多少人心心念唸的是再不開工,下個月的房貸怎麼辦?父母的養老費怎麼辦?孩子的尿不溼、奶粉怎麼辦?

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用錢解決。當然,我並不是推崇金錢萬能論。但我越發的覺得,金錢是一種工具,近似萬能的工具,金錢不應該來奴役人們,而應該為人們所使用。人們需要用它來享受幸福的生活。

可是,我的父母沒有教過我這些,沒有告訴過我應該怎麼來對待金錢。也沒有人告訴過我怎麼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閉上眼,腦子裡只有老師教給我的要做社會的棟樑。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的棟樑的,甚至更多的人是不能的。疫區一線的白衣天使千千萬,但你我只知道鍾南山。並非只要他是必要的,所有的白衣天使都是必要且備受尊重的,但只有他才是棟樑。

有了孩子,不自覺的就會想到教育的問題。我想,最好的教育一定不會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辯證觀告訴我們,只有變化是不變的。那麼,或許教育也要尊崇“實踐出真知”“一切從實際出發”吧。就像此刻的我,像創造更多的財富,可以改善父母的生活現狀,可以給創造充足的物質基礎,讓她有餘力去做一些看似毫無收益但卻是普惠眾生的事業。

而缺少了金錢這種工具,一切都變得舉步維艱。想來想去,或許賺錢才是最容易的事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