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学史13-现代数学-走向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集﹝1954-1955﹞等专著,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983年国家首批授予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1950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举家返回祖国,从此便将全副精力投身于祖国建设。首先重组中国数学会,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分别担任了理事长和所长职务,把工作的重点转到培养青年数学家与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上来。在数学所的工作中,他组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室,撰写了《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作)和《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等著作,带领青年人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并亲自给他们讲课,指导他们修改论文和论著。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后,他先后担任了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并写了《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卷、《从单位圆谈起》等著作,为培养青年人呕心沥血。

从1965年开始,华罗庚将工作重心放到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的普及方面。他选择了以改进工艺为主的优选法和以改善组织管理为目的的“统筹法”,并加以普及。他撰写的以这两种方法为内容的小册子,深入浅出,普通工人也能读懂。他还身体力行,几乎跑遍全国加以宣讲。这在中外数学界可说绝无仅有,无怪乎在1980年的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华罗庚所做的大会报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赢得了与会人士最热烈的掌声。

华罗庚曾写过不少文章向青年人传授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他提出“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勉励青年人勤奋学习、工作。他把读书学习和打好基础形象地概括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即读书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书就越读越“厚”了。“由厚到簿”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掌握其精神实质,这样书又变得越来越“薄”了。

华罗庚十分关心和支持数学教育事业。50年代初,他亲自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中学数学教材。华罗庚热心倡导在中学开展数学竞赛活动。从1956年至1979年,他多次担任北京市和全国中学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并亲自主持命题、监考、阅卷和评奖等工作。特别是竞赛前,他常亲自给学生作报告,并将报告内容整理出版了儿童通俗读物,如《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策谈起》、《数学归纳法》等。不仅向中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华罗庚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对现代数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共发表论文约200篇,专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可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另外他还撰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1983年,世界最著名的科学著作出版社--德国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论文选集》,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还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的国外院士(198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1983年)以及德国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士(1985年)。

华罗庚把-生都献给了数学事业,1985年,74岁高龄的华罗庚东渡日本。6月12日当他正在做学术报告讲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当晚22时,这位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永远离开了我们。华罗庚实现了他自己“鞠躬尽瘁而已”的誓言,在科学讲坛上光荣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脱颖而出,饮誉海外,培养青年,造福祖国,这就是这位传奇式数学家所走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去攀登科学高峰。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的一个邮政局职员家里,家境不好,勉强读到高中,未毕业即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49年)。曾报名参加军干校未获准。厦大学习条件好,同班只4名学生,倒有4位教授和1个助教。1953年毕业,去北京当中学教师。1954年,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将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当资料员。陈景润是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第一批忠实的读者。陈景润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华林问题,被送往华罗庚处,结果陈景润在1957年再次调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陈景润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古代数学史13-现代数学-走向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陈景润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宣布证明了“1+2”,他的论文摘要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因为没有发表详细的证明过程当时他的这一成果并未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前辈数论专家闵嗣鹤仔细审阅了陈景润的长达200页的论文原稿,确认证明无误,但建议他改进、简化。文革中,正当别人热衷于造反有理、斗私批修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政治氛围和生活环境中,蛰居6平方米的陋室.七易寒暑,写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坚持不懈地继续研究。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正式全文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不超过两个素数和乘积之和"。这一辉煌成就立即在国内外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H.Halberstam)和德国数学家李希持(H.Richet)合著的数论著作《筛法》当时正在排印,他们见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即增补了专章,以“陈氏定理”为标题,基本上全文转载了陈景润的论文。

5月21日,本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在万佛园和数学界而言,却是一个非常的日子,在这一天的早上,一代巨匠,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的骄傲--陈景润院士的骨灰在肃穆的陵园仪仗队的护卫下和广大爱戴他的同事、领导、学生和本来不相识的人们的簇拥下,安放在象征着他一生奋斗的终极,和至今仍是无人可及的数学成果“1+2”的造型墓中,第二天就是他的64岁生日。

 陈景润生于1932年,早年毕业于厦大,曾经回到家乡福州靠摆书摊度日,后调回厦大从事研究工作。在十生浩劫中遭遇"拔白旗"的磨难,1960年去大连洗刷试瓶以"洗刷思想"受到了严重迫害。

1975年,正值“文革”动乱之际,邓小平同志一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力排众议,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扭转乾坤之势,重整山河。在“高天滚滚寒流急”的日子里,这位伟人犀利深邃的目光,同样没有忘记给处于逆境之中的陈景润投去深情的一瞥。面对着恶毒攻击陈景润等科学家“走白专道路”的一派胡言,邓小平拍案而起,斥责:“什么白专道路,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强!”当他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1978年平反,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同年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请,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1982年获国家科委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再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1992年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6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因心脏病病逝,享年63岁。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的一生,他用生命换来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研究成果,他是使中国在世界数学界成为巨人的开拓者,是值得我们为荣和学习的人,他更是妻子的爱人,孩子的好父亲和学生们的好老师。让他在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墓碑下安息吧!

陈景润院士墓由1+2造型构成,灰红黑代表他在不断向更深的领域攀登,1与2重叠表示了和的关系,其中还蕴含着先生的未尽事业就是1+1的问题,整个墓占地3平方米,背靠青山,左临桃林,右有如意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时适中秋夕阳红霞挂在山间,周围山坡红叶层层更显优雅,深逐和恬静。

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1911.10.28-2004.12.3) 数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浙江嘉兴。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代所长。1949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1981-1984年任美国国立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4-1992年任天津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任名誉所长。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75),沃尔夫数学奖(1984)等。

中国古代数学史13-现代数学-走向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陈省身

陈省身是20世纪的伟大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是Gauss,Riemann与E.Cartan的继承者与拓展者。证明了一般的Gauss-Bonnet定理;建立微分纤维丛理论,并引入陈示性类,由此创立了整体微分几何;引进了几何的G结构,研究其等价问题;创立了复流形上的值分布理论;为广义的积分几何奠定了基础等。

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继承人”.

几年来,他为祖国数学界举办三项大活动:一是在中国召开每年一次的国际微分几何、微分方程会议;二是开办暑期数学研究生教学中心;三是每年派20名中国数学研究生赴美国参加“陈省身项目”的研究。

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陈省身是世界上领先的数学家……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