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的背後真相是感統失調

一位媽媽總是抱怨,說她兒子已經6歲了,還膽小怕生,總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也從不主動結交新的朋友,更不用說參加學校裡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賽了。她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將來會適應不了社會。

孩子“膽小”的背後真相是感統失調

後來,她去醫院認真地為孩子做了心理測查後,發現孩子智力正常,但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都缺乏主動性,很牴觸醫生的接觸,更沒有一般兒童的好奇心。

醫生告訴她,“膽小”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膽小”的背後實際上是他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沒有自信,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的一種逃避行為,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感統失調”。

孩子“膽小”的背後真相是感統失調

這位媽媽聽了有些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怎麼會得這種“病”?

其實現在孩子這種情況很常見,但如果不及時糾正,真的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感統失調的原因也有很多種:

1.剖腹產兒童;

2.老人撫養時間較長的兒童;

3.早期爬行不足,尤其7-9月時期抱的多爬的少的兒童;

4.教養人員經常變動,或成長環境經常變動的兒童;

5.0-3歲時期出現“兩過”“三缺”的兒童——過多限制孩子孩子的活動,過度保護;缺乏運動,缺乏遊戲,缺乏大自然的薰陶;

6.另外的一些家庭因素。

孩子“膽小”的背後真相是感統失調

這位媽媽知道後忍不住流淚,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陪孩子,都是老人帶著。俗話說“隔輩親”,老人照顧孩子那是“事事親為”,就怕把孩子磕到碰到,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看動畫片,出門也是老人抱著揹著,就怕累著孩子。

醫生告訴她,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很難改變。孩子今年六歲,正好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期。

0-3歲是感統訓練的起步期;

4-6歲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期;

7-9歲是感統訓練的補救期;

10-12歲是感統訓練的搶救期。

孩子“膽小”的背後真相是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孩子不僅僅表現在膽小靦腆,在生活學習中,還有以下表現:

♦ 學習困難、不自信

♦ 口齒不清、語言表達能力弱

♦ 情緒控制差、易怒、愛哭鬧

♦ 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耐心不足

♦ 膽小、黏人、分離焦慮、入園困難

♦ 動作不協調、精細動作差、笨手笨腳

♦ 空間感差、方向感差、邏輯思維能力不足

♦ 粗心大意、愛破壞紀律、興趣保持時間短

♦ 閱讀跳行漏字、寫字丟筆少劃、左右顛倒

♦ 記憶力低下、聽講記不住、作業磨蹭拖拉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上情況,可以去專業的機構認真做一次感覺統合及學習能力測評,早發現早糾正,莫要錯過孩子的關鍵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