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同的“膽小”問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到了小學階段,“膽小”成為不少孩子和父母頭疼的問題。先來看幾個案例:

一、小寒今年8歲了,可是她似乎天生膽子小,尤其怕黑。一面對黑暗的環境就嚎啕大哭,同齡的小朋友早已自己睡上了小床,她卻依舊離不開媽媽的陪伴……

二、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鑫在家像只橫行的小老虎,總把爸爸媽媽的話當做耳旁風,根本聽不進去,而一出門,他就會變成靦腆的小貓咪,遇到父母的熟人總是不敢主動問好,要麼低著頭,要麼把臉扭向一邊,要麼漲紅了臉沒有一句話,或者乾脆躲到爸爸媽媽身後。因此,媽媽常常感嘆他是“門背後的霸王”,併為他“拿不出手”的表現頭疼不已。

三、小強是個男孩兒,他從小就很膽小,總是被別人欺負,他的爸爸對此很著急,經常恨鐵不成鋼地罵他“膽小鬼”。有一次小強和他的同桌小球發生了點矛盾,小球一生氣就摔壞了小強的杯子,並在口頭上威脅小強:“如果你敢告訴老師,我哥就在學校門口等著揍你。”小強回家後泣不成聲,而他的爸爸知道後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把小強揍了一頓,訓他說:“怕什麼怕,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小強哭得更厲害了。

當然以上只是部分膽小孩子的表現,除此之外,孩子的膽小還會表現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果這些“膽小”問題持續存在,會給孩子的學習,交友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想辦法進行改善。

那麼孩子膽小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志林哥哥認為要根據不同的“膽小”問題,尋找相應的原因。

首先來說說極度怕黑的原因,①患有恐怖症。恐怖症簡單的定義就是,對某種東西的害怕程度超出了適當範圍,並且對患兒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②曾經在黑暗的環境中有不愉快的遭遇。比如曾經在黑暗中聽鬼故事或被人故意驚嚇。依此類推,有些孩子過度怕其他東西,比如過分怕狗、怕打針等等,也有可能是在之前有過被狗咬,被針刺傷等不愉快的經歷。③家長過度保護。比如,有些家長從來不給孩子單獨面對黑暗的機會(比如讓孩子獨自睡覺),甚至從來不給孩子獨處的機會(比如讓孩子獨自在家)。

“門背後的霸王”產生的原因:①父母過分溺愛。在日常生活照,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從而使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地表達自我,敢說敢做,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害怕會挨批評。但是,由於缺少與社會的接觸,小鑫這樣備受寵愛的孩子就會對公共場合、集體活動產生未知的恐懼。一旦他們置身於相對陌生的環境或面對生人,便會完全“失去”聰明與靈巧,缺乏信心,不敢表達,尤其害怕失敗。②孩子缺乏社交技巧。社交技巧的缺乏使得孩子在外面很少得到肯定和表揚,面對外人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過分膽小的原因:①父母過分嚴厲。平時父母要求過於嚴厲,讓孩子總是畏首畏尾。②批評過多打擊孩子自信。平時父母對孩子批評過多,從而讓孩子很不自信。比如,有時孩子打碎了一些器具,如果經常受到斥責,可能會造成孩子越來越膽小,以後說話做事都放不開。③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比如,有時別人問孩子的話,大人不自覺的就替孩子回答了,把本屬於孩子表達說話的機會搶去了,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孩子不愛說話,甚至被欺負了也不敢吭聲。

那麼該如何解決?同理,不同類型的膽小需要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當孩子患有恐怖症。就需要及時到精神科就診,尋求專業的幫助。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建議不同的心理或行為治療方法,如系統脫敏法、暴露法等等。

當孩子有與黑暗有關的不愉快經歷。如果是曾經有過跟黑暗有關的不愉快的經歷,也需要到精神科就診。心理醫生會用較為安全的方式幫助孩子回憶當時的不愉快經歷,並且幫助孩子認識到這種經歷並不會重複發生,從而減輕孩子再次面對黑暗的恐懼和焦慮,幫助孩子走出過度害怕黑暗的陰影。

如果是因為家長過度保護導致的,則家長可逐漸放手,讓孩子逐漸獨立地茁壯成長。但是需要注意幾點:第一,這種放手需要一步一步來,如果讓孩子從完全被保護的狀態一下子變成完全獨立的狀態,孩子會覺得孤立無援、不知所措,很容易因為挫折而一蹶不振;第二,可以使用一些方法鼓勵孩子逐漸擺脫怕黑的毛病,比如使用代幣獎勵方法,當孩子鼓足勇氣敢於挑戰黑暗時,我們可以給他們小紅花做為獎勵,等到他們積攢足夠的小紅花就給他們買喜歡的東西,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減少孩子的挫敗感。不過不要過度縱容孩子。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凡事替孩子包辦,而應適時放手,多讓他們接觸社會。多多鼓勵孩子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的帽子。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父母應當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勵,如“第一次見面誰都會緊張,以後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會說得更好”、“這次沒完成沒關係!下次繼續努力,媽媽相信你能行!”在尷尬的節骨眼上給孩子一個溫暖堅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會慢慢增長。

對待膽怯型的孩子,要創設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更多的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塊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為其難,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面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做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與此同時,父母也可與老師一起輕輕“推一把”,引導孩子多多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同齡人集體活動,以培養其交往能力和溝通技巧。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該以鼓勵為主、推動為輔,讓孩子由“兩面派”蛻變為“表裡如一”的“自信派”。

對於社交技巧弱的孩子,首先需要培養孩子遵從社交規則。很多孩子不懂得“排隊”規則,小朋友們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道“協商”、“少數服從多數”,只會按自己的想法做。為此,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則,要求孩子遵從。孩子習得的社交規則被他逐漸內化形成鞏固的能力後,就能夠自如地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當中了。其次需要教會孩子一些具體的社交策略。例如,當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別人發問,如“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不可以?”第三,父母還可以創造具體的情景鍛鍊孩子的交往能力。比如,家長可以在家中舉辦小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

對於過分怯懦的孩子,我們要幫助孩子克服過分怯懦的原則是寬容孩子、鼓勵孩子,幫助他們慢慢變勇敢。因此,當孩子弄壞了東西,家長不要斥責孩子,而是要寬容地提醒他以後要小心;當有人問孩子問題,家長不要代替回答,而是要把回答的機會留給孩子自己;當有人欺負孩子時,家長不要出面解決,而是告訴孩子處理的方法,然後鼓勵他們自己做。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親情,也讓孩子學會了大膽地做事、大膽地表達、大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另外,生活當中孩子永遠需要父母的吶喊助威,要真誠的褒獎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這樣孩子才能變得勇敢。所以要停止指責和批評,代之有效的傾聽和交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在和諧的氛圍當中培養孩子的活潑、開朗、勇敢的品質。

父母發現孩子出現膽小的情況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膽小產生的原因,並使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燃燒自己的小宇宙,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