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長吟創業歌:記已故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茶葉專家於從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桐柏縣歷屆縣委、政府領導班子都十分重視茶葉生產,曾先後多次組織過大規模的群眾種茶活動。目前,全縣共有茶園11.23萬畝,並且有十幾種品牌先後在省、部獲獎。桐柏已成為豫南主要的產茶區。茶葉已成為全縣主要支柱產業之一,是成千上萬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每當談到桐柏茶葉產業的成就時,人們都不會忘記一個人-----於從英。

於從英同志1936年出生於安徽省蒙城縣一個普通農民家裡,家境貧寒,靠政府資助完成大學學業,1963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茶學系。那時,國家這方面的人才還很缺,畢業生基本分配到地市以上科研單位,於從英同志被分到河南省農科院,愛人也被安排到鄭州火車站。但他為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主動要求到山區一線工作,後改分到桐柏,是我縣第一個“科班”出身的茶葉技術人員,被南陽地區農業技術系列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聘為中級評委會園藝專業評委。

青山長吟創業歌:記已故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茶葉專家於從英

桐柏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十分適宜種茶,歷史上也有過種茶的記載。但由於觀念保守、缺乏技術等原因,僅限於少數農戶零星種植,自種自給,而且質量不高。沒有人想到把茶葉當作創收的產業發展。解放時,全縣茶園不足百畝。桐柏人基本喝的都是信陽茶。

於從英同志來桐時,縣裡正籌備在縣城東郊翠屏山上辦國營茶場,這幅擔子自然落到於從英同志肩上。縣裡從農科所抽調一名叫熊瑞禮的老共產黨員任場長,於從英擔任技術員,又抽十幾名農工,建立了桐柏縣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茶場。當時的翠屏山還是一座雜草叢生、亂石遍地的荒坡,還有很多無名墳冢,大白天常有野狼出沒。於從英和熊瑞禮同志組織農工先在坡頂上蓋了三間茅屋,一頭栓兩頭黃牛,一頭砌灶臺,灶臺旁邊放張木床,縣茶場就算正式成立了。於從英、熊瑞禮二同志帶領不到二十名農工,吹響了向荒山要茶的號角。他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風裡來雨裡去,挖山不止,兩年時間,就開山二百多畝。為解決肥源不足,於從英同志捲起褲腿,挑起糞桶,到二里外的縣直各機關廁所打大糞。場裡沒有炒茶機,他聽說信陽茶場有處理品,就帶一名農工,拉著人力車,2天時間,往返三百多里,把機器買回。通過全場職工的共同努力,這座昔日無人涉足的亂墳崗披上了綠裝,飄起了茶香。

1968年,縣裡決定讓於從英、熊瑞禮這兩位老搭檔到縣城西七八里處的“太陽城”辦第二個茶場(隸屬外貿局,稱外貿茶場)。這裡的自然條件比翠屏山要差得多,荒山野嶺,渺無人煙。剛上山時連間茅草屋也沒有,工人就在一個一間屋大小的石洞裡住下來,開始了新的創業生涯。當時,正是“文革”時,山外邊人們正在熙熙攘攘打內仗,於從英、熊瑞禮二同志卻和農工們一起,披荊斬棘,默默耕耘,硬是一鋤頭一鋤頭地開挖出二百多畝茶園。山上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特別是建場初,從英同志每個星期都要下山一次,揹回糧食蔬菜等生活用品。趕上大雪封山,十天半月吃不到青菜,以辣椒粉拌鹽代菜。就這樣,從英同志在山上一干就是八年。由於生活艱苦,勞動量大,這個曾在安徽省大學生運動會上得過長跑冠軍的漢子竟得上了嚴重的胃潰瘍。但他沒有請過假,更沒有提出過下山的要求。功夫不負有心人,外貿茶場很快嶄露頭角,茶葉質地優良,成為當時桐柏茶葉的品牌,就連外地來的客人也以一飲太陽城茶為快,供不應求。

1976年,於從英同志先後被調到縣外貿局、農業局,負責全縣的茶葉技術指導工作。從英同志積極為縣領導當參謀,搞茶園規劃,推廣茶葉技術。足跡遍佈全縣的山山水水。一次,他奉命到福建調茶苗,妻子即將臨產,家中幾個孩子尚小,無人伺候,但他還是二話沒說就上了路。當他押著一車茶苗星夜兼程三天三夜趕回家時,妻子在一位過路的鄰村婦女幫助下分娩,孩子已經生下。妻子後來為此落下了後遺症,他也因勞累過度病了半個月。

青山長吟創業歌:記已故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茶葉專家於從英

於從英同志的功績不僅在於他是我縣茶葉生產的拓荒者,而且在茶葉技術推廣上做出過傑出貢獻。我縣雖是茶樹適生區,但因屬南北氣候過渡帶,氣溫比南方偏低,仍存在著茶樹越冬、品種選擇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於從英同志為此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他在太陽城茶場時,就專門選擇十幾畝茶園做實驗基地,對引進的各種茶樹進行越冬、病蟲防治、茶樹矮化、扦插育苗等各種實驗。大年初一,別人都忙活著過年,他一大早就扛把鋤頭,去到他的實驗基地。為尋找抗寒性強的茶樹樹株,他尋找了全縣幾十個茶園。於從英同志生活非常簡樸,一年四季常穿一套褪了色的藍制服。一次,他到鄭州開會,愛人把積攢的二百元錢交給他,要他買套講究點的衣服,誰知道開會回來後,衣服沒買,倒是買了一兜子微量元素等實驗用品。為推廣、普及茶葉生產技術,他除了集中辦培訓班外,還經常到基層茶場手把手指導,經他親手帶出來的徒弟數以百計,現在都成為我縣茶葉生產的骨幹。

為改變桐柏縣無名茶的歷史,他帶領青年技術人員經多年實驗研究進行技術攻關,主持研製出獨具風格的茶葉新產品“太白銀毫”、“清淮綠梭”、“桐柏眉芽”、“桐柏碧鉤”、“水濂玉葉”五個省級名茶,其中“太白銀毫”獲部優,“淮源毛峰”為地級名茶。他的大學老師、國家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教授親書“太白銀毫”四字,給於很高的評價。他主持的“茶樹矮化密植速生栽培技術推廣”、“桐柏縣農業資源區劃”等技術研究,獲四個省政府科技成果獎;“茶類改制”、“良種引進繁育與名優茶創制”等十一項技術研究,分別獲河南省農業廳與南陽地區科技成果獎;先後在各種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其中“紅萍在茶園中應用”等十一篇論文,在省級雜誌發表;“清淮綠梭”等三篇論文,在《中國茶葉》發表;為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編寫了“茶葉加工技術”和“茶樹栽培技術”兩本教材;“論桐柏資源與茶葉生產發展”評為南陽地區二等論文。由於“在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工作中成績顯著”,1988年1月榮獲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證書;1990年工作事蹟被南陽地委組織部拍攝為專題片“綠色奉獻”在全省播放,模範事蹟號召全省黨員幹部學習;1994年工作業績收錄在《南陽地區名人志》中“桐柏篇”第一名。

於從英同志一生忠誠於事業,淡泊名利,從不張揚自我。但他的事蹟,他為我縣茶葉生產所做的貢獻還是逐漸為社會各界所熟知。省市電臺、電視臺、報社多次對他進行了報道,省電視臺還播放了他的人物專題。1984年,他被任命為縣農業局副局長,評定為高級農藝師,當選為省蠶茶學會理事、南陽地區蠶茶學會副理事長,多次被縣裡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並被評為南陽地區科技拔尖人才。1981年、1986年,他兩次當選為省政協委員;1991年,當選為省人大代表。

1992年2月,從英同志在鄭州參加省人大會議,偶感食道不適。與會的縣領導知道他有胃病,要他到省人民醫院做次全面檢查。誰知診斷結果竟是食道癌後期。縣領導知道後十分重視,隨即轉送武漢等地診治。後病情緩解,回縣邊休息邊治療。養病期間,他還多次到月河、吳城、程灣等茶場指導工作。1993年2月,於從英同志病情突然惡化,救治無效,於3月28日病故,享年57歲。病重期間,縣“四大家”主要領導都親自前往於從英同志家中探望,並幫助解決家庭具體困難。當時已調地區人勞局的原縣委書記柳子林同志也專程回縣看望這位對桐柏茶葉生產有過大貢獻的老朋友。各鄉鎮來看望他的茶民更是絡繹不絕。於從英同志病故後,按照他的遺囑,安葬在翠屏山茶園裡,永遠與四季常青的茶樹為伴。

於從英同志雖然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但他艱苦創業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廉潔奉公的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他的功績寫在大山上,寫在桐柏人民心中,大山自會作證,人民自有口碑,他帶領開闢壯大的茶產業,不僅成為桐柏扶貧支柱產業,又為今後鄉村振興築就一條快速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