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毛澤東”。這是立於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大門一側的巨大標語牆,雪白牆面上鮮紅的毛體字,非常醒目。將這句“語錄”立於此處,似乎蘊含著攀枝花人的一份驕傲,也透出那麼些許敢於在這裡建“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底氣。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從大門往裡走,正對面,廣場上一排白色鋼柱撐起荾形的白布雨篷,下面陳列著三線軍工企業生產的戰鬥機、裝甲運輸車、雷達車、坦克、高射火炮等武器裝備。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雷達車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裝甲運輸車

一幢梅花狀、四稜形、米色牆面,因用黑色大理石飾邊更顯稜角分明的建築穩穩地立於左前方,這就是“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宋平題寫館名。藍天之下,博物館顯得異常莊重、穩健、突出。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

           三線出自毛澤東的戰略構想

什麼是三線?無需解釋,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三線地區劃分

三線出自毛澤東的戰略構想,他把中國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由此分出前線、中間地帶和後方三類地區,簡稱一線、二線、三線。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美國的包圍圈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包括軍工、科技)能力的大遷移,從被認為處於戰爭前線的一線地區(部分處於二線地區)向具備戰略防禦縱深的三線地區轉移。當時的國際環境:中蘇交惡,蘇聯在我北部邊境陳兵百萬;1962年,中印之戰;南部及沿海,美國對中國形成包圍態勢,臺灣則叫囂“反攻大陸”。三線建設是戰略之需,是為應付可能來臨的戰爭而做出的預先準備。“深挖洞,廣集糧”啊!

三線建設開始於1964年,結束於1980年。

三線建設博物館通過大量圖片、實物詳細介紹了三線建設緣起、佈局、進展、成績等等,很值得觀覽。其中列舉了毛澤東對三線建設的諸多指示,從中可以看出,三線、三線建設主要是出自毛澤東對當時形勢的判斷和由此作出的戰略構想。如:

1964年5月在中南海召集政治局臨時常委會議時說:“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是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後還有個地方。北京出了問題,只要有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就解決問題了。”

1964年5月在計委領導小組彙報第三個五年計劃時說:“酒泉,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總是不放心,打起仗來怎麼辦?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覺。”

1964年5月,在5位副總理彙報三線建設問題時說:“要把內地工業搞起來,工業要縱深配備。沒有投資把我的工資和稿費拿去用。搞三線建設沒有火車,坐汽車去,沒有汽車可以騎毛驢去。”

1964年5月在中央工作會議講話中說:“搞三線要搞快些。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三線建設不起來,我睡不著覺。”

1964年8月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中插話:“攀枝花是戰略問題,不是鋼鐵廠問題。現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緊,要估計到最困難的情況,有備無患。”

1964年8月在中央書記處會議講話中說:“現在不建設第三線,就如同大革命時期不下鄉一樣,是革命不革命的問題。”

1964年9月在杭州說:“不搞攀枝花,是沒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礦藏,為什麼不搞?你們不去安排,我要騎著毛驢下西昌,如果沒有投資,可以把我的稿費拿出來。”

1965年1月:“三線建設要抓緊,就是同帝國主義爭時間,同修正主義爭時間”;“三線建設必須要建成打不垮、炸不爛的工業基地”。

……

這些指示、講話,很有毛澤東的個人風格。他兩次提到沒有投資就拿他的稿費去搞建設。因為他的著作印數極大,稿費也相當可觀,但對於三線建設來說,他的稿費只是杯水車薪,不過這表明了他堅決的態度和決不動搖的決心。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渦噴-6發動機,直至80年代仍為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戰飛機動力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渦噴-5發動機,上世紀50年代研製,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渦輪發動機的歷史

三線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李富春擔任,他當時是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國務院工交辦主任。副組長由簿一波、羅瑞卿擔任,簿一波當時是副總理兼計委副主任、經委主任,羅瑞卿當時是副總理、總參謀長、國防辦主任。組員有:李先念、譚震林、謝富治、楊成武、張際春、趙爾陸、呂正操、程子華、谷牧、韓光、周榮鑫。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三線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李富春

             對三線建設怎麼看?

上世紀80年代,戰爭危險已經消除,藏在深山裡的三線企業、科研院所,信息不靈、交通不便、效益低下,開始陸續外遷。在企業員工中,開始流傳這樣的“順口溜”:“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因為,在山溝溝裡,子女教育、前途均受影響。80年代,是相當一批三線企業最困難、最暗淡的時期,其中少數企業也未能熬過那段時期。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三線建設英模手模牆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釩鈦磁鐵礦山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記事

釩鈦磁鐵礦山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社會上有一股否定三線建設的思潮。從純投資/效益的角度看,60-70年代,在交流不便的三線地區投資,基礎設施投入很大,等量的投資肯定不如一線投入產出,但是如果戰爭真的打起來,處在一線地區的工業、國防、科技力量會毀於一旦,其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不能從純投入產出來評價三線建設。當然,戰爭並未打起來。為什麼沒打起來?因素很多,誰能說清楚?誰也不願意戰爭打起來。有備無患、防患者未然,是最好的。三線建設就是防患於未然。只是這個防患於未然的成本有點高。

三線建設雖然從投入產出來看,無不如一線建設。但是,三線建設客觀上對我們後來的工業、國防、科技力量的平衡佈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原本毫無或很少工業、國防、科技能力的一些三線地區,現在已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城市,有的甚至不毛之地成為現代中等城市,攀枝花高、六盤水市、十堰、金昌(甘肅)完全是因為三線建設而興起的城市;而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西安、蘭州、太原、西寧、銀川等中心城市的工業生產能力也因為三線建設而大大加強;至於三線省區因三線建設而得到加強的中等城市那就更多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企業、上市公司,如二汽、江漢油田、長慶油田、攀鋼、酒鋼、成飛公司、東方鍋爐、東方電氣等等,都是因三線建設而成!

對於三線建設功過成敗,恐怕不能三言兩語說清,要全面地歷史地評價。

至於三線建設中科技人員、建設工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敢衝敢闖、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精神,服從大局、舍我為公、吃苦耐勞、無私無求的奉獻精神,戰天鬥地、以苦為樂、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則始終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寶貴財富,它永遠激勵著一代又是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