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两次大战之后,迦太基连底裤都输个精光。

生死存亡之际,迦太基的元老院才想起来应该穿条秋裤。没错,这些位商业贵族出身的大老爷们就是把汉尼拔或者说是巴卡家族当作一条秋裤。当年老巴卡远走西班牙,经略伊比利亚未尝没有逃避政争的意思,然而政争并没有因为他的退让而消失,甚至由他的儿子们继承了这一不喜人的政治遗产。汉尼拔远征意大利时虽然得到了迦太基的首肯,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支援。在坎尼大胜后,为扩大战果汉尼拔派遗弟弟马戈携带200多枚罗马元老戒指——戒指同时是元老的印鉴——回迦太基请援,迦太基的元老们发出一“可有一个拉丁同盟的成员投降?”的责问,年轻的马戈哑口无言,元老院最终以战果不足以追加投入为由拒绝援兵;当汉尼拔被罗马诸老将们轮番攻击日益窘迫而再次请援时,元老院又以西班牙战事更为危急为由将本已准备好的军队派去了西班牙。就这样,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迦太基元老院做了个绝的,也亲手放弃了汉尼拔一手创造的大好局势。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古迦太基城遗址

如今,迦太基召集的雇佣兵以及盟友西法克斯两次遭到重创以至于完全丧失了与大西庇阿正面对抗的能力,迦太基元老院终于想起汉尼拔了。然而,汉尼拔此时的状态也是十分糟糕。

自公元前209年,叙拉古、卡普亚以及他林敦相继被罗马人收复以后,汉尼拔逐渐失去了战争主动权,随后便被几位老将轮番追打。在向迦太基求援不得的情况下,汉尼拔不得不从自己的根据地——伊比利亚半岛调取援军。公元前208年巴库拉战败后,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率主力长途机动翻过比利牛斯山,高卢地区以及阿尔卑斯山抵达波河平原,由于汉尼拔前期的经营,波河平原的高卢人是与迦太基还是亲善友好的。哈斯德鲁巴的到来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欢迎与大力支持。在这里,哈斯德鲁巴的军队扩充到50000人。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哈斯德鲁巴增援汉尼拔进军路线

在大西庇阿的示警下,罗马元老院早已经注意到了哈斯德鲁巴的动向。哈斯德鲁巴是迦太基方面除汉尼拔之外唯一拿得出手的名将,虽然在巴库拉战役中败给大西庇阿,但以其曾经弄死老西庇阿兄弟俩的战绩来看,哈斯德鲁巴对阵大西庇阿以外的任何罗马将军,恐怕都是胜算居多。因此,罗马方面无论如何也不敢掉以轻心,派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在北方警戒其动向。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此时主持元老院的还是老费边,老将军依然采取了“费边战略”,没有对其发起主动进攻,仅仅是监视警戒,防止其南下与汉尼拔会合。

经过一年多的休养与整编,公元前206年哈斯德鲁巴出动大军准备南下卡拉布里亚与兄长汉尼拔会师,他的计划是经过里米尼沿弗拉米尼亚大道南下,同时他派飞骑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了汉尼拔,请兄长北上接应。然而不幸的是,他派出去的传骑好死不死的一头撞上了罗马人的包围圈,更不幸的是,他的信落到了一位老冤家手中。

克劳狄尼禄,在公元前211年老西庇阿兄弟败亡之后被派到西班牙主持战局。在西班牙,尼禄与哈斯德鲁巴进行了一年多的周旋,不仅未立尺寸之功,反而多次被哈斯德鲁巴耍得灰头土脸,最后被召回罗马叙职。虽然这一年的履历十分憋屈,但也使尼禄成为罗马本土唯一了解哈斯德鲁巴的高级将领。尼禄返回罗马后又担任过“意大利之剑”马尔喀斯的副官,公元前208年马尔喀斯阵亡后,他负伤突出重围。公元前206年,尼禄当选为执政官,率双军团在南意大利地区负责对汉尼拔的围剿。哈斯德鲁巴的信使正是落到了尼禄的手中。

作为为数不多的曾经与汉尼拔兄弟都交过手的罗马高级将领,尼禄深知这两位兄弟一旦联手的严重后果。如果二人成功会师,两人将有80000军队,而且多是经年大战下来的百战精锐,再加上兄弟二人的战略战术才华,届时,罗马将再无人可以遏制迦太基人的攻势,不仅十多年的血战成果将一朝化为乌有,罗马共和国的覆亡几乎也是必然的。此时的罗马颇有些尴尬,老将军们已经逐渐退居二线,前线主持战局的大多是较年轻的将领,大西庇阿此时还正在成长中,可以说,在名将这个层次上,罗马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中。

因此,尚在幕后主持局面的老费边们对汉尼拔兄弟采取的是尽量分隔而不主动攻击的保守策略。而尼禄,则适时的突破了元老院这一不合时宜的僵化保守策略。

得到两军即将汇合的消息,按常规,尼禄应该首先将军情报告到元老院,随后在元老院的指挥下变动战略部署。但在尼禄看来,常规操作已经来不及了。虽然说罗马在两方面均有相当数量的军队与之对峙,而罗马军队多以城池为据点封锁弗拉米尼亚大道,但这个封锁并不是一条横线,而是一个纵深极大的封锁面。哈斯德鲁巴拥有50000军队,对当面之敌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他甩开罗马军队驻守的城镇不予理睬而是一路南下,分散在各城镇的罗马军队难以与之对抗。因此尼禄并没有拘泥于旧俗,他先将信使与信件一同送往元老院,与此同时,他抽调自己部队中的精锐1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连夜北上——这已经违背了罗马的用兵方略,预备会合北方守军,抢先歼灭哈斯德鲁巴军,再回头对付汉尼拔,这样战局便不至于糜烂到不可收拾。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尼禄北上对决哈斯德鲁巴

尼禄的这一行为无疑具有极大的风险。一旦汉尼拔发现他的动向,必然会对当面之敌发起进攻,而没有执政官主持的战线恐怕很难抵挡得住汉尼拔,汉尼拔如果要脱出樊笼,罗马城本身便在其直接威胁之下,到那时,元老院的老将们恐怕会直接弄死尼禄吧;即使尼禄成功瞒过了汉尼拔,而万一在北方对哈斯德鲁巴的攻击不顺利导致这支军队跳出包围圈,那必然会形成两兄弟联手的局势,这同样也是元老院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然而尼禄就毅然决然的这么做了,这一刻的尼禄,就像是战神玛尔斯附体了一般。

尼禄率军一路北上,经过一个星期的急行军,长途奔袭500公里,终于在梅陶罗河畔遇上了哈斯德鲁巴。而梅陶罗河位于弗拉米尼亚大道北端据点里米尼南方50公里,哈斯德鲁巴果然绕开了里米尼,尼禄所料不错。所幸的是,负责北方警戒的另外一名执政官李维和里米尼驻军也一同赶到梅陶罗河与哈斯德鲁巴对峙。罗马军队只有大约33000人,兵力上还是处于弱势,并未主动发起会战。

尼禄抵达后罗马军队增强至40000人,兵力劣势得到一定缓解,而尼禄便决定就地组织会战。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梅陶罗河战役对阵局势图

会战么,总要双方都同意才能会战得起来。此时如果哈斯德鲁巴继续南下而对尼禄的军队完全置之不理,那尼禄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在后面继续追赶。而哈斯德鲁巴也是这么做的,尽管尼禄做了万全的考虑,但还是百密一疏,他趁夜晚进入罗马军大营的时候,值夜军官照规矩吹了两声号角。而这,被哈斯德鲁巴敏锐的发觉了,从号角声他判断罗马人来了援军,而且还是一名执政官,于是,哈斯德鲁巴决定避而不战继续南下。然而这次命运之神站在了罗马人一边,哈斯德鲁巴迷路了,没错,就是迷路了。由于是夜晚行军,哈斯德鲁巴在梅陶罗河畔没找到渡口,这也是他与兄长的差距所在,他竟然没有派出足够的前卫与斥侯打探道路,以至于被困在了梅陶罗河北岸。

这样一来,即使不愿会战,哈斯德鲁巴也不得不接受尼禄的战书了。

次日中午,罗马军队终于追上了哈斯德鲁巴,双方在梅陶罗河边摆开了阵势。而由于罗马军队是追赶的一方,哈斯德鲁巴便拥有了选择战场的先手。虽然己方兵力占优势,但部队中有大量刚刚编练的高卢人,这一优势就要打一个折扣了,于是,哈斯德鲁巴采取了一种较为保守的策略,他将战场选在一个较为狭窄的平地上,左边是山,右边是河,高卢军队被放在左翼,借助山丘的掩护不至于被一击而溃,中军同样是刚刚编练的利古里亚人,哈斯德鲁巴本部精锐部队则被放在右翼,如果自己的右翼能够抢先击溃罗马军的左翼然后便可以包抄罗马中军与高卢军队形成夹击,最后将罗马人一举歼灭。而尼禄则将自己的军队放在右翼,里米尼驻军为中军,李维军为左翼。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梅陶罗河战役进程

战斗打响后,哈斯德鲁巴的战象给罗马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混乱,随后中军与右翼精锐前出,顶住一轮投枪袭击后与李维的军队碰撞在一起。双方都是精锐之师,一时杀了个难分难解,双方战士一排排的倒在血泊之中。哈斯德鲁巴之所以选择狭窄的战场,其实是将兵力的优势由战阵的宽度转变为了纵深的厚度,如果一层层与罗马人拼消耗,李维军始终是抵不住的。但哈斯德鲁巴面对的毕竟是尼禄。尼禄负责战场的右翼,他面对的是高卢人军队,但由于山丘的阻挡,他的攻势未能顺利展开。当李维军陷入苦战后,尼禄果断率军退出战场,由己方军队的后方绕到李维军的左边,随后沿梅陶罗河岸前出至哈斯德鲁巴的右侧,然后便是包抄侧击。这一动作完全出乎哈斯德鲁巴的意料之外,父兄的教导中没提过罗马人会包抄这种无耻的战术啊,无奈之下,右翼军向中军靠拢。尼禄得理不饶人,顺势便绕到了迦太基军的后方,于是哈斯德鲁巴便陷入了罗马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哈斯德鲁巴发现被包围后便知大势已去,今日断无幸理,哈斯德鲁巴确是条汉子,从容镇定的披挂整齐,骑马冲入了罗马阵中,最终不失荣誉的战死在乱军之中。

尼禄长途奔袭梅陶罗河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战略机动,在狡诈如狐的老战神眼皮底下悄无声息的溜走,战役结束后又紧急返回。大概是朱庇特大神蒙蔽了汉尼拔的耳目,在尼禄长达16天的运动中完全无动于衷。尼禄在战场上的迂回侧击也是一次极成功的战术动作,传统的罗马步兵战术就是单纯的中央突破,学会包抄侧击,大西庇阿与尼禄算是首开先河者。

梅陶罗河的胜利堪称一场史诗级的大捷,被断送掉的不仅仅是哈斯德鲁巴,还有汉尼拔与迦太基的运势,此战之后,汉尼拔与迦太基再无翻盘的机会,他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勉力维持不至于败得太难看而已。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印有哈斯德鲁巴·巴卡头像的银币

尼禄是一个狠人,战役结束后返回南方前线的同时还不忘带上哈斯德鲁巴的首级,他要将这胜利的果实利用到极致。当亲弟弟的首级被摆到自己面前时,汉尼拔不由长叹一声,战局已定,迦太基的命运也已经决定了。

就这样,被汉尼拔寄以最大期望的一支援军,便成为了泡影。

汉尼拔第二支援军是在公元前203年抵达意大利的。在大西庇阿登陆北非迦太基本土后,迦太基元老院除了在本土备战之外,还命被困在巴里阿里群岛的马戈率领残军从海路赶赴意大利援助汉尼拔,企图通过增强汉尼拔的力量使其重新展开攻势,由此迫使大西庇阿回军。由于迦太基不掌握制海权,为尽量避免海上风险,只能选择较短航线最终抵达意大利北部的利古利亚地区。马戈的命运比两位哥哥要悲惨许多,梅陶罗河战役之后,高卢人对汉尼拔兄弟和迦太基已经心灰意冷,马戈的到来并没有获得他们的热情。当马戈准备突破利古里亚到意大利南方的时候被罗马军队击败,自己也身负重伤,只能苦守待援。

史诗大捷梅陶罗河战役,尼禄战神附体,一己之力决定布匿战争走向

汉尼拔与马戈兄弟两人南北相望却难以互助

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困守意大利,而此时迦太基已经没有力量再对他们进行任何的支援。最终,迦太基元老院要求回师的命令以及接应他们的舰队抵达了意大利。此时迦太基已经派不出足够的舰队,马戈军的几千人还好,汉尼拔却足有30000人马,而迦太基派来的舰队却只能够运走15000人,其他人则被无情的抛弃,最终等待他们的将是罗马人的审判,毫无疑问,他们的命运将是凄惨而悲惨的。

公元前203年冬天,汉尼拔的回师迦太基本土,汉尼拔的回归很大程度上壮大了迦太基主战派的声音,大原野之战后进行的和谈很快被搁置,双方又厉兵秣马开始备战。迦太基的战争资源已经近乎枯竭,但仍竭力为汉尼拔招募组织了12000人左右的雇佣兵和民兵,加上马戈军的数千人人以及汉尼拔的15000人的子弟兵,以及努比底亚人的援军,大约有40000人,但骑兵略少,仅有4000人左右。大西庇阿此时约有30000人的军队,加上马西尼沙带来的10000援兵共有步兵34000人骑兵6000人。单纯从纸面上看,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大西庇阿在骑兵方面略占优势,但考虑到汉尼拔还有80头战象,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通过历史我们已经知道随后的扎马战役最终以汉尼拔落败而结束,那么扎马战役中汉尼拔是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呢?二人又将如何展布自己的战术才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