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減負要多“用心”少“創新”

為基層減負要多“用心”少“創新”

曾幾何時,來頭不一、名目繁多的各類調研、約稿、文件、會議、檢查、考核、評比等,讓基層苦不堪言、疲於應對。中央要求為基層減負,引發基層幹部群眾熱議。其原因是政策切中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要害,能讓基層煥發生機。

而事實怎麼樣呢?一些地方減負文件仍然洋洋灑灑幾千上萬字,內容無非是領導講話控制在多少字以內,會議次數、文件數量縮減百分之幾十,會議時間、文件字數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整合各方督查、檢查,減少考核評比項目,不要過度留痕等等。最後,各級各部門要參照制定相應的減負措施,及時報送貫徹落實情況。

一些地方為基層減負仍然搞創新,文件看似很規整,其實文風很八股、很奇葩,安排工作竟然套用“三十六計”;講方法愛用成語典故,如“隔山打牛”法、“敲山震虎”法、“殺雞駭猴”法等等方法,竟然躍然於紅頭文件上,真是佩服。讀者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基層很頭疼、很無奈。

還有一些地方為基層減負,“5+2”“白加黑”成了理所當然,規定基層白天抓落實,週末、晚上開會研究解決問題。形式主義的根子還在,如何減負?

為基層減負,應多用心,充分考慮基層不同的承載能力、不同的發展環境、不同的資源稟賦等,合理下達指標、安排任務,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與傾斜和支持,並非一味研究一些形而上的東西,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