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笑字,甲骨文金文,不見。甲骨文是占卜文字,金文是廟堂文字,沒有把它用進去。在古老的文獻《易經》《詩經》上就可以找到。然而主要用於解釋儒家經典的《說文》,卻沒有“笑”字,或者許老先生不屑於解釋。後世看到的《說文》是南唐北宋時期的文人徐鉉(大徐本)重新整理編寫的。他在部首的後面增加了一部分“新附字”,其中之一就有“笑”字,他的解釋說與“竹子”有關,但是沒有得到研究文字的專家承認。又有人認為它與“犬吠”有關,引出各種猜測,而又無根據。故此,長久以來,此字字源陷入死衚衕。

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笑的小篆寫法,“竹+夭”音“嘯”,《廣韻》“欣也,喜也”《增韻》“喜而解顏,啟齒也;又嗤也,哂也”。我國文字,最基礎的因素就是象形。笑字像什麼形?這裡用“畫訣”解釋,“畫人笑,眉開眼彎嘴上翹”,其中點出三個要點――眉,眼,口。

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笑字小篆沒有口字,笑字楷書帶有口字的,我從唐代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找到了,“口+笑”。此外還有一個或體“咲”(關,是笑字的訛變形成,與簡化字關無關)。

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受這些因素的啟發,即可看出笑字中“竹”字頭,就是人的“眉和眼”,加上口字――表示呼嘯聲,夭字――側身伸臂,最能表達出“笑”的形神來。它讀音就是由呼嘯之嘯而來。

虞世南書寫的笑字(口+笑),最具表意的完整性。常用的笑字(竹+夭),應該是比虞世南的簡化了,它的或體“咲”,還保留著這一原始的痕跡。

眉和眼楷化訛變成“竹”字頭,這是文字整理統一化的結果。

文字造字之初,具有不同的形體(或體),但任其隨心所欲地書寫,又造成無序難認,這就需要規範化。笑字,沒有單獨的部首,而將其歸入“竹”字頭,以致引起了種種猜測,哪裡和竹,犬有關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