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笑字,甲骨文金文,不见。甲骨文是占卜文字,金文是庙堂文字,没有把它用进去。在古老的文献《易经》《诗经》上就可以找到。然而主要用于解释儒家经典的《说文》,却没有“笑”字,或者许老先生不屑于解释。后世看到的《说文》是南唐北宋时期的文人徐铉(大徐本)重新整理编写的。他在部首的后面增加了一部分“新附字”,其中之一就有“笑”字,他的解释说与“竹子”有关,但是没有得到研究文字的专家承认。又有人认为它与“犬吠”有关,引出各种猜测,而又无根据。故此,长久以来,此字字源陷入死胡同。

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笑的小篆写法,“竹+夭”音“啸”,《广韵》“欣也,喜也”《增韵》“喜而解颜,启齿也;又嗤也,哂也”。我国文字,最基础的因素就是象形。笑字像什么形?这里用“画诀”解释,“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其中点出三个要点――眉,眼,口。

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笑字小篆没有口字,笑字楷书带有口字的,我从唐代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找到了,“口+笑”。此外还有一个或体“咲”(关,是笑字的讹变形成,与简化字关无关)。

字源新探:笑字的起源

受这些因素的启发,即可看出笑字中“竹”字头,就是人的“眉和眼”,加上口字――表示呼啸声,夭字――侧身伸臂,最能表达出“笑”的形神来。它读音就是由呼啸之啸而来。

虞世南书写的笑字(口+笑),最具表意的完整性。常用的笑字(竹+夭),应该是比虞世南的简化了,它的或体“咲”,还保留着这一原始的痕迹。

眉和眼楷化讹变成“竹”字头,这是文字整理统一化的结果。

文字造字之初,具有不同的形体(或体),但任其随心所欲地书写,又造成无序难认,这就需要规范化。笑字,没有单独的部首,而将其归入“竹”字头,以致引起了种种猜测,哪里和竹,犬有关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