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只因信了婆婆這句話

貝貝1歲多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只是在獨自玩的時候嘴裡會發出一些無意識的音節來,比如,“da,da,da...... ”、“a—u”、“ou,na,na”。

貝貝媽媽每次看到人家寶寶都能和家長簡單交流,自己家的寶寶卻還停留在牙牙學語階段,心裡又是著急又是擔心。

婆婆就會在一旁說:“著急啥,貴人開口遲,孩子不聾不啞的,再長大些自然而然就會說了。二舅家的孫女不也是快三歲了才會說話嗎?現在上小學了,你瞧她那小嘴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的多能說。”

2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只因信了婆婆這句話

貝貝媽媽聽了婆婆的話寬慰了不少。一晃孩子2歲多了,語言一點都沒有進展,這下貝貝媽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不管婆婆怎麼說,她執意帶上孩子去了省兒童醫院。

一番檢查下來,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只有9個月,醫生建議她趕快找專業機構對孩子進行訓練。

婆婆的一句話耽誤了孩子一年。其實“貴人開口遲”這句話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生活中,很多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都被這句話給耽擱了,有的還為此錯失了最佳的訓練時期。

1

據調查,在學齡前兒童中有7-10%的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語言發育遲緩,還有3-6%的兒童有語言感受或表達障礙。

這是一這張《嬰幼兒語言發育表》,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現有情況做一下對照,看看自己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否遲緩。

0-3個月:

用哭表達自己的需求,對聲音敏感,經常發“ku”“gu”......的音。

3-6個月:

能夠確定聲源,聽到聲音會轉頭;偶爾模仿大人的聲音,能發“ba”“ma”“a”等簡單音節;和寶寶說話時,他們會有反映;

6-9個月:

會因高興而尖叫,開始出現字母音,問“媽媽呢?”寶寶會看媽媽;會模仿外界聲音;

9-12個月

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能聽懂簡單的指令,比如“拍手”、“過來”、“坐下”等;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能用點頭或搖頭,表示要或不要;

12-18個月:

模仿聽過的聲音,能叫“爸爸”“媽媽”,以及能命名一些常見物品;理解的詞彙比說出來的詞彙要多很多。

18-24個月:

會語言要求別人做什麼,會說詞組,比如,“不穿衣服” 、“給我蘋果”

2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只因信了婆婆這句話

一般來說,孩子會在1歲左右開始說話,遲3個月屬於正常現象。

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存在著語言發育遲緩的情況:不會指認常見的一些物體,即便在家長的引導下也沒辦法完成要求;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語言能力停滯不前,或者進步不大,或者一直停留在發無意識的音節、說簡單的字或疊詞,而不會說詞組、短句;

對家長的提問不理解,只會重複問句中的某一個字或詞,比如問他要不要尿尿?不會回答“要”或者“不要”,而是重複“尿尿”這個詞……

總之,當發現孩子語言表達慾望不強,或對聲音的反應異常時,家長就應該引起重視,謹慎對待、持續觀察,並帶孩子去醫院做一個篩查。

2

導致孩子不會說話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孩子大腦沒有發育完全、發音器官病變、聽力受損等原因外,家庭的養育方式也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展。

2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只因信了婆婆這句話

我們一起來看看,家庭的養育方式是怎樣影響到孩子的:

1、與手機為伴的孩子

很多家長白天忙於事業,孩子基本上都是隔代養的,老人帶孩子的原則就是不讓孩子凍著、餓著、摔著。

有時候自己忙著做家務時,為了不讓孩子吵鬧,就會幫孩子打開電視,讓孩子自己看動畫片,或者給孩子一個手機,讓孩子自己玩遊戲。

電視、手機裡播放的那些鮮明的畫面、刺激的聲響,緊緊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是孩子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地孩子與家人之間的交流的慾望和能力都降低了。

2、家長太“善解人意”

通過語言的表達來滿足自身的需求,這是語言的一個功能。但是,在現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家長就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於是就會立馬來滿足他們。

比如,孩子指指蘋果,家長就知道他要吃蘋果了;孩子拉著家長往門外走,家長就知道他想出門去玩了。

孩子這種不用語言表達,就能滿足需求的狀況,使他們長期處在了一種“語言無用”的狀態,他們根本就意識不到語言的功能,所以不會說話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3、家庭語言環境混亂

比如:媽媽拿著“蘋果”的卡片,用普通話教孩子說:“香蕉”。

媽媽不在家時,奶奶又拿起“香蕉”的卡片,用方言教孩子說“香蕉”。

這下把孩子弄糊塗了,當有人問他:“這是什麼”時,他就沉默了,因為他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表達

2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只因信了婆婆這句話

3

要想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1、讓孩子對各種聲音感興趣

孩子學習傾聽各種聲音,對各種聲音感興趣。如,各種車子的聲音、常見動物的叫聲、以及重交鳥鳴聲、颳風下雨聲等。

可以讓孩子對這些聲音進行模仿,引導孩子在模仿中開始說話。

2、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

當孩子用手指、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家長應對孩子的要求裝作不懂,要求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要喝水,就讓孩子說“喝”或者說“喝水”

3、創設溝通場景

創造讓孩子主動說的機會。比如,當著孩子的面吃零食,要求孩子說“要吃”或者“我要”,說了以後才能給他吃。幫助孩子建立起語言可以滿足需求的意識。

4、要和孩子多說多問

不要因為孩子不會說話,或者認為說了他也聽不懂,就乾脆不和孩子進行交流了,語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

父母要和孩子多說話,說他看到的、聽到的、正在做的一切事情,也可以向孩子說說自己感受,比如,“媽媽走得累了。”

面對孩子的不斷地提問,不斷地講述,父母要耐心地回答,不能敷衍了事或者不理不睬。

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更多地接觸規範的語言。比如,“那是寶寶的杯子嗎?對,這是寶寶的杯子。”

5、家庭教養原則要統一

參與養育孩子的家庭成員之間,對孩子的教養原則要保持統一,不能一人一套標準地去對待孩子。比如,媽媽要求孩子說“給我”,才把球給孩子,爸爸看到孩子快哭了,就直接把球拿來給孩子了。

寶寶說話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是離不開正確的教養方式和引導,願所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通過家長們的正確干預,語言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

北大、 哈佛雙料學霸,曾擔任好未來集團順順留學CEO,更是位勤奮鑽研的超級奶爸。為給寶寶更好的早教啟蒙,尋訪美國和中國知名兒醫專家、育兒專家,心理學家,創辦樂智龍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