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裝逼文學”

論“裝逼文學”


我經常在網絡上看見一些無的放矢的文章。但有趣的是,這味同嚼蠟的文字卻有一大群的讀者願意為它買單。並且這些文章的單篇閱讀量有些早就破了千萬,這全民賣座叫好的程度,可謂是讓莫言、蒙森、比昂松、米斯塔爾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之汗顏。於是我帶著諸多的疑惑,懷著極本窮源的態度,反覆去研習和推敲這類文體的長處,終算在魯迅先生所著的《作文秘訣》一文中找到了頭緒。這其中的竅門全在“做作”二字上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裝逼”。

譬如自媒體大V——X小姐就寫過這麼一段話:為了追一篇熱點,我經常通宵找50萬字的素材;為了寫好一個觀點,一篇稿子來回改個七八遍是家常便飯;為了不斷的輸出我要求自己不斷的輸入,一年要看100多本書;為了研究別人爆文的寫法,我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去拆解;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寫出一點有價值的東西……。

就內容的表達形式而言,這段文字的描述不外乎就四個字:我很努力。但對於讀者來說,四個字闡明自己的努力,稍顯得有些勉強了。於是,作者必須要熬一鍋雞湯來大肆渲染一番。但這樣的文字結構的確是缺少文學性的,總有些矯揉造作的感覺,且小資情調濃郁,頗有“割肉相啖”的精神。


論“裝逼文學”


再譬如郭敬明,他的小說裡面總會寫一些看似充滿禪機,實則卻是夢囈一樣的句子——一群羊在草地上吃草,一輛車開來,只有一隻羊沒去看車,只靜靜地吃草,這隻羊顯得特別孤獨……。

待你細細品讀這些文字以後,又會驚訝地發現,這不像是文章,更像是格言,頗帶了些令人上癮的情懷。而這些格言對於小白生活中的焦慮來說,絕對是正中下懷的,於是讀者與作者就產生了情感共鳴。進一步而言就是,這種近乎格言的內容就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創作的,所以難免會有過度地去粉飾詞句。而這種失去文學嚴肅性的做作及情懷賣弄,便成了一種顯現作者才華的標誌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類似販賣雞湯的文章的出現,還是有諸多的弊端。從作者角度來看,他們為了市場和流量,給讀者編撰了很多的謊言,使其表達形式變得格外誇張,矯情、不真實和虛偽;甚至還會出現帶有妄想症色彩的思想,及脫離生活和實際歷史、社會、人性狀態的謬論。


論“裝逼文學”


從讀者的感受來看,這種文體非常適合於碎片化閱讀,某些句子還具備摘抄分享的功能,特別可以用來安慰自己焦慮的生活,也可以用於教化別人。久而久之,讀者的思想裡面也就埋下了“雞湯情懷”的種子,不經意之間,便讓人上繳了“武器”,

使其思想渙散而不聚焦,恍恍惚惚地對苟且虔誠,對卑微妥協,關於思考這樣奢華的行為,就不得不自動放棄了。

全因為這種文體短小精悍,無論是篇幅有多長也不必擔心,讀者只須摘抄其中頗合口味的段落或句子便可,畢竟摘抄這些詞句並不是用來充實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焦慮中得到一絲快意。並且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種文體的具體創作還需要“舊詞新義”,或者是穿插一些流行語。例如,作者稱很好的女性朋友叫閨蜜,關注自己的人叫粉絲,可愛的男孩叫正太,沒錢結婚的叫裸婚……。總之,這類文章之中你可以看見許多的新詞模型,從而忽略了造詞的兩大重要因素(這裡不做贅述,可自行查閱百度),進一步讓閱讀變得簡單化、片面化及粗淺化。這更證明了一點,愈是膚淺的作者,愈喜歡使用流行詞,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們為了博人眼球,不僅對流行語格外費心之外,還擅長去引用篡改名人格言,使其變成自己的原創思想,大有“妥鉐絲苔”的風旨。


論“裝逼文學”


這種格言之風自古有之,孔老先生就是一位創造雞湯和格言的能手,否則也不會使其門徒桃李滿園了。然而這種文體的盛行是可恥還是光榮呢,我就不敢武斷地下結論,只是說作者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創造出來的“妄想”,不太令人舒服,並且這類文體逐漸變成閱讀主流,也的確讓人惋嘆。

這些作者對冒充孤獨、模仿絕望、強作深情、假裝深刻等四個方面上,都有摩登且高明的手段。所以,當今文壇上賣座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魏晉文人的裝逼之風”,今天一則“偶感”,明天一段“據說”,從作者和讀者看來,自然是好文章,因為反覆強調,都成了道理,盡顯了人生智慧。

這些格言作者有較強的洞悉商機的能力,倘若說今天的熱點是國泰民安的話,他們便頌揚一番“太平盛世”;倘若說今天的話題是焦慮的話,他們便咒罵幾遍“奴顏婢膝”的社會現象,並以為這是給人間定公論。這種文體無以名之,姑且稱呼為“裝逼文學”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