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意象交融及组合

前言

意象 即情与景的结合,意为情,象为景。意象构造的过程,即物象“心灵化”的过程,简单说意象就是诗中的词或词组。如:

林、草、山、磬是象,鸣林、露草、春山、晨磬是意象。在诗作过程可利用在线汉语字典软件,选择物象因字搜词构造意象

五绝·青原山春景

初旭照鸣林,溪流露草芬。

春山晨磬绕,云水蕴禅心。

山水田园诗意象交融及组合

一、意与象的交融

意与象的交融是诗作关键的第一步,也就是构造出寓意深刻的词汇。构造的意象可分三种类型赋、比、兴。所谓赋,就是写实,平铺直叙,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说的正文。

赋型。赋型意象即描写、叙述性的意象,是诗人描写、叙述人物、事件、环境等物象的形态。仍以《五绝·青原山春景》为例:

对主要景物林、草、山、磬等直接进行修饰就形成了诗中的意象,鸣林、露草、春山、晨磬。在读者眼前展现一派青原山春景图画。其中“鸣林”、“溪流”等音响与动态,衬托佛教文化名山与作者心境的宁静,这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极乐境界。

比型。比型意象即比喻性的意象,它是作者此时此地的主观情思(意)与客观对象(象)有相似点,则用客观对象来比喻主观的情思。如:

五律·家乡秋思三首

其一·家乡朝晖

邑城初旭照,郊野尽朝晖。

绿树城边瀚,青山邑外逶。

郊溪流翠去,野径伴红归。

春景秋实处,庐陵赣水偎。

在诗情画意当中寓托作者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自然美表现理想中的社会美。颔联是首句的延伸、颈联是次句的延伸,作者借描山绘水寄慨言志构成比型意象,“绿树”、“青山”、“郊溪”、“野径”意蕴丰富。

兴型。兴型意象就是作者此时此地触景生情,心(情意)在物(物象)的触发之下而产生并交融一起而构成的意象。如:

五律·田园乐

早起作园田,莺歌鸟语甜。

青苗含雨露,绿蔓向蓝天。

满架黄瓜嫩,一畦韭菜鲜。

不闻园外事,静悦在田间。

作者身融在一幅田园图中,淡泊人生、归隐田园之情显而易见。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言明作者的闲、淡、静、远之情。作者在诗中构造兴型意象:莺歌鸟语、青苗、雨露、绿蔓、蓝天、满架黄瓜、一畦韭菜等,无不寄寓丰富的归隐之情。

二、意象的组合

意象的组合是诗作关键的第二步。以五言近体为例,要让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构成诗歌画面的基本部件就是是意象,这就涉及意象组合问题,即将各自独立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田园画——意境

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题。

山水田园诗意象交融及组合

对仗。对仗原为近体诗一条格律,也可说是近体诗的一条修辞手段。利用这一修辞技巧,是组合山水田园诗意象的有效方式。如:

五绝·山水园林城感怀

雨霁苍山秀,晨曦逝水新。

林中闻鸟语,江畔见浮云。

对仗的手法把上下两句排对一起,使人看完上句:雨霁、苍山、林中、鸟语,就自然而然地再看下句:晨曦、逝水、江畔、浮云,对偶是连接意象的一座有用的桥梁。作者打破时空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抒情,运用对仗,意象间的连接与跳跃,过渡皆顺畅自然,无突然之感。

移情。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移情广泛地用作连接意象的方式。如:

五律·松花江遥思

萧瑟秋风起,临江眺望清。

江流思绪远,云涌客愁浓。

先辈榆关志,亲人那水情。

犹闻云马啸,回首泪朦胧。

颔联的 “江流”与“云涌”,颈联的“榆关”与“那水”,分别组成画面,是“移情”而把它们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因而两个看似孤立的意象得以完美地组合。

比兴。诗人通过艺术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连接一起的方式,这种连接的两个意象有主辅之别。辅的意象对主的意象起类比、引发的作用。如:

五绝·秋思

远山连旷野,秋水映天流。

潭涧枫林寂,遥思北雁惆。

这首小诗抒发一种惆怅之情。全篇均言他物,自然界的飞禽与自然山水和谐一致,悠然闲适,顺畅点出题意,抒情主人公惆怅情怀与山水、大雁形成对比;同时,抒情主人公这一主要的意象就是通过“北雁”这一意象的兴比引发并组合一起的。

结束语

山水田园诗水平高低、成败与否,并不在于字数,甚至不在于描述得是否全面细致,关键是能够让读者形成画面,而且还有联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