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你面臨這樣的問題 嗎?

襁褓中的撫育,是幫助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許多媽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其實你不知道這是孩子和你交流的一種方式。分娩可以成為一種情感紐帶讓你及早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寶寶和父母早期的親密關係,往往是他們開始接觸的方式決定的。積極參與到“分娩”這一曲生命華章的譜寫中來吧!

對分娩負責,學習有關分娩的知識,並與你的助產士討論一下你的分娩觀念。難產或者不必要的剖腹產導致的母嬰分離都不是理想的開端,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本該用來了解寶寶的那部分精力卻用在了關注治療自己的創傷上。順利的分娩過程會讓媽媽對新生兒有更多好感。嬰兒出生後的幾周到幾個月是一個敏感期,在此期間,媽媽和寶寶需要此陪伴。這個時期的親密接觸能使寶寶對媽媽親近的天性,以及媽媽關愛、照顧寶寶的本能與生理需求都得到自然的發展。這時的寶寶最需求媽媽的呵護,媽媽也渴望照顧寶寶,這是媽媽與寶寶早期親密接觸的最佳時機。

“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你面臨這樣的問題 嗎?

媽媽要學會分辨和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當了媽媽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知道寶寶每時每刻的不同需要。這真的很難,所以帶孩子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研究人員曾認為,嬰兒在育兒中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現在我們知道,寶寶會主動指導父母。寶寶天生就會使用“親密增強劑”,通過一些自身的行為(如高聲尖叫,你不可能聽不到)像磁石一樣將父母吸引過去。這些行為有些顯而易見,比如哭泣、微笑,或是抓住你不放;還有一些比較隱蔽,需要用心發現,比如眼神交流和肢體語言。

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天生就有判斷和回應寶寶這些行為的直覺。母親和寶寶如同接收裝置和發射裝置,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就能達到無障礙交流。至於磨合期的長短,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出的信號比較容易懂,而有些父母更善於理解這些信號。但不論時間長短,父母與寶寶最後都能達到相互理解。如果你能細心觀察,時時回應,這個目標就會更快達到。偶爾,你也會做出錯誤的回應,比如你以為寶寶餓了,開始喂他,其實他只是想讓你抱抱。即使是這樣錯誤的回應,也比沒有回應好,只要你在回應,就是在鼓勵他和你一起努力,直到你準確地理解他的意思。

“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你面臨這樣的問題 嗎?

寶寶一哭,就把他抱起來。這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很多父母都不這樣做,而是讓寶寶一直哭下去,他們認為不能縱容寶寶的“壞”習慣。但是嬰兒不會有“壞”習慣,他們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與你交流。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身體還沒有協調能力,自己無法獨立做任何事,而作為請求信號的哭聲也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你會有什麼感覺?哭聲沒有得到回應的寶寶不會變成一個“好”孩子(雖然他可能會安靜下來);他只會變成一個灰心喪氣的孩子,因為他覺得無法與你交流,也沒有人來滿足他的需求。

“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你面臨這樣的問題 嗎?

旁人可以很輕鬆地說,讓寶寶一直哭好了,不要去抱他。因為寶寶的哭聲不會讓旁人的身體發生什麼化學反應——除非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而你一定會。嬰兒的哭聲會讓父母不安,尤其是母親。如果我們讓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小寶寶一起待在實驗室裡,然後將血流測量儀貼在她的胸口,就會發現,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流向胸口的血液會增加,同時她會有一股強烈的衝動想抱起寶寶安撫。由此可見,嬰兒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這是嬰兒為了生存和成長與生俱來的本領,也是父母學習回應寶寶的入門之道。寶寶學會哭泣以外的其他交流方式,而且能獨立做一些事情以後,就可以逐漸延緩回應速度,讓寶寶學會等一等。學會回應寶寶的信號,絕對是你對未來的一次成功投資。當孩子年齡漸長,問題更多——而且不僅僅是吃飯、睡覺這些簡單的問題時,你會慶幸及早與寶寶建立了溝通。

“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你面臨這樣的問題 嗎?

現在你知道孩子哭是代表了什麼了嗎?他還小不能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也就只有這樣和你交流啦,所以要有耐心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