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爆款基金頻現!為什麼你總是不賺錢?

春節後的市場,暴跌之後突然開啟了宅家牛行情,各大指數連續多日上攻,上證指數重新回到3000點,創業板也刷新三年來的新高,各大公募私募基金淨值也不斷創下新高,在市場賺錢效應顯著之下,身邊很多朋友開始躍躍欲試了。

作為常見的理財工具,基金的確是有分散風險、專業管理的優勢,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爆款基金最後的收益都能令人滿意,也不意味著買了基金都能賺錢。

每個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都具有一定差異,市場的熱點切換也變幻無常,基金運作與市場行情走勢相關,每逢市場波動難免人心波動。選對基金是投資中十分重要的一步,相信大部分人在選基金的時候,都是看收益排名選基,但僅僅只是看業績排名,就夠

如何通過收益率,來正確挑選基金?

第一,更關注長期的業績走勢

關於挑選基金時更多的要看長期業績而不是短期收益,已經是很多地方都會提到的關鍵點,但還是有很多投資者只是片面的看短期收益。因為市場風格切換很快,可能這段時間“宅經濟”概念股很好,那麼持有響應股票的基金淨值增長自然不會差,但概念風口過後,估值過高的股票可能就會出現回落,那麼基金的收益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衡量一隻基金的業績時,不能只看短期的收益,更關注長期的業績走勢。

第二,多關注區間收益

也許有投資者會問,區間收益組合到一起不就是歷史收益曲線嗎,直接看歷史收益不就行了,為什麼還要關注區間收益呢?其實,區間收益雖然是歷史收益的拆分,但每一個區間收益的表現,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在某一個時間段裡基金的表現,從而推斷出該基金的投資風格。如有的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表現亮眼,但最近半年內的收益卻表現平平,可以推斷出,該基金的投資風格屬於典型的攻守兼備型,在市場出現熱點時及時出擊,在低迷時則更保守。

第三,不片面迷戀排名,避免“冠軍魔咒”

市場風格切換無窮,尤其是在A股市場中,2017年大白馬消費藍籌漲勢如虹,2019年則科技醫藥一枝獨秀,不同的基金具有不同的投資風格,去年的收益冠軍並不一定適合今年的市場風格。市場上流傳的“冠軍魔咒”大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前一年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在次年往往表現一般甚至負收益,很大程度上因為產品風格與市場不匹配。比如排排君在組合大師中看到的這隻產品,融智風格顯示為強進攻型,也就是投資風格非常激進。顯然在2015年牛市時還能搏一搏,但如果在2018年的行情中肯定是要翻車的。

同樣是買基金,為什麼有人總是賺不到錢?

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有過這樣的疑問,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選的基金,卻總是比不上別人的業績,在投資過程中也會發現,很多同樣系列的基金,甚至同風格的基金,收益差距依然很大。那麼,除了基金經理不同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業績差異?我們在選基金的時候,除了收益還應該看什麼?

第一,基金風格相同的話,注意看權重與持倉時間

相同風格的基金,持倉權重和時間也很重要,如像消費行業基金都會持有大消費類的股票,這時你需要查看它的持倉明細。有的基金持倉非常穩定,長期持有茅臺、五糧液、復興醫藥等白馬消費股。其次,需要注意每個季度的持倉變動,有的基金在每個季度的調倉換股非常頻繁,這類基金就要相對謹慎,有可能它並不是真想為客戶賺來穩健收益,只是不停地短期操作賺差價。

第二,“一樣”的指數基金,業績相差也會非常懸殊

拿指數基金而言,僅對標滬深300的指數基金,在市場上就有很多隻,而年化收益率也相差懸殊。有些基金雖然都是複製滬深300指數,但增強型指數基金採用指數複製結合相對增強的投資策略,即通過指數複製的方法擬合、跟蹤滬深300指數,並融入基金經理的主動操作。如果基金投研團隊能力強大,便能夠增強收益,相反會削弱收益。普通的指數基金一般是市值加權方式運作,如果採用等權重方式運作的指數基金,會壓低大盤股的權重,而相對突出了中小盤股的權重,因此這類基金通常波動幅度較大。如果市場偏向大盤股,因此等權重的基金收益率可能較低。

第三,基金經理與基金投資風格是否相符

基金按照風格分類可分為很多種,每隻基金的風格都不一樣,這也決定了它們的業績歸因,即業績收益的來源。如2019年市場以科技成長風格為主,那些科技主題的基金走勢就非常好,但同時也有不少其他風格的基金髮生了風格偏移,畢竟看了科技股在賺錢,也會去做相應的持倉。這種就是典型的追求短期市場收益,不顧長期投資風格的基金,這種基金要稍加謹慎,因為市場風格週期很難踏準,如果此時市場風格由科技行情又切換到消費行情的話,那麼其業績表現就會波動很大。

最後,想提醒大家的是,基金投資雖然是交給專業的人去管理,但是也並不是不管不問,除了私募業績排名外,配合基金持倉風格、基金經理、投研報告等信息對基金進行全方位的瞭解,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收益目標。

年內爆款基金頻現!為什麼你總是不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