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的諫言是別出心裁,不僅讓其無法反駁,而且連生氣都是不能的

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生物,面對自己的缺點被別人指出來,臉面往往掛不住,而建議者也因為建議的時候或者場合不當,而與被建議者產生了隔閡。古代的學者面對一國之君更是戰戰兢兢,更別提提建議了,但是如果會把握時機,掌握分寸,諫言也是很有成效的。不僅不會讓諫言者與被諫言者產生隔閡,甚至可能還能讓兩者變得更加親密。

亞聖的諫言是別出心裁,不僅讓其無法反駁,而且連生氣都是不能的


孟子是我國的亞聖,其文才可以說是震古爍今了,他主張的君主要施行仁義,但是作為一個只能提建議的人,齊宣王不一定能接受自己的建議的。怎麼辦呢?孟子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因勢利導,

智諫齊宣王。

有一天孟子覲見齊宣王,很客氣的問道:"您以前告訴莊暴說您很喜歡樂曲。"齊宣王認為孟子是來諫言的,怕孟子揪住此事做文章,很不好意思的承認說:"是的,我是曾經說過,但我不喜歡古代的樂曲,只是喜歡聽一些流行的樂曲罷了。"

孟子若無其事的說:"只要您是非常的喜歡音樂,那齊國就不會走錯路的。無論是現在流行的音樂,還是古代的音樂都一樣。"

聽到孟子的回話,齊宣王知道孟子不是來批評自己的,而是對於自己喜歡愛好的音樂的,就來精神了。興高采烈的說:"您能把這個道理好好講給我聽嗎?"

亞聖的諫言是別出心裁,不僅讓其無法反駁,而且連生氣都是不能的


齊宣王的表現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面對經常來找自己錯誤的人來說,都不是很願意聽他們說,但是一旦說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就來了精神,這就是孟子用智謀諫言的精髓。放在我們現代社會,遇到了你的好朋友有什麼不對的,也只能是旁敲側擊的去勸說、提醒。而儘量不要不分場合的直言怒斥、或者是說一些別人不一定能接受的話,自己還在那裡感覺自己做的很對一樣,而要學會孟子這種智諫的做法。

孟子鄭重的說:"想要我給您講這個道理,我想先問您一個問題。一個人單獨的欣賞樂曲和與別人一起欣賞樂曲哪一種更快樂呢?"齊宣王不禁脫口而出:"當然是和別人一起來欣賞樂曲才是更快樂的。"

針對這個問題,孟子往更深層次的地方去問一句:"跟少數人一起欣賞樂曲和跟多數人欣賞樂曲也是同樣的快樂的。那麼如果從這兩種之間選擇一種,您選擇哪種呢?"

亞聖的諫言是別出心裁,不僅讓其無法反駁,而且連生氣都是不能的


孟子的心理暗示已經在齊宣王的心中種下了,毫不猶疑的說:"當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聽到齊宣王的回答,孟子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就和齊宣王說:"知道了您的回答,那麼現在可以跟大王您談談音樂和娛樂的道理了。"

孟子趁著這個時機把音樂這件事過渡到政治上來說:"如果大王您在這聽樂曲,老百姓聽到了鐘鼓齊鳴,彈琴吹簫的聲音,都感到很頭痛,很難受,對大王的所做所為議論紛紛:"大王聽著音樂這樣快樂,可是我們為什麼卻這樣苦呢?"如果是這樣,那麼大王一定是一個人在快樂,而忘記了同百姓一起快樂的緣故。

或許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人缺少這種認識,總是自己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都是錯的,變得很是自私,只知道自己高興就好,就不管別人的感受。也不聽別人的建議,這個時候就應該學學孟子智諫齊宣王。

亞聖的諫言是別出心裁,不僅讓其無法反駁,而且連生氣都是不能的


齊宣王聽完孟子的話,猛然一想自己又掉入了孟子鋪設的陷阱裡了。想開口說點什麼,但是孟子卻繼續道:"如果大王在王宮裡聽著樂曲,老百姓聽到了這鐘鼓齊鳴,彈琴吹簫的聲音,全都高興的相互轉告說,我們的大王很健康啊,要不怎麼聽這麼快樂的樂曲呢?"這樣的話也沒有別的什麼原因,只是因為大王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由此,我得出一個道理:如果大王能和百姓一同娛樂,那麼就可以使天下歸服了。

齊宣王聽孟子用音樂講的大道理,心悅誠服的接受了孟子的諫言。

總結: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愛好是不大容易的,如果能通過這個愛好或者這個人的其他方面來用智取得對自己不足的地方的窺探,那麼這種建議的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建議,不會讓建議者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說,也能讓被建議者很高興地接受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