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盲盒”悄然走進大眾經濟

雙十一中天貓泡泡瑪特旗艦店上新的龍家升labubu迷你係列盲盒9秒售罄55000個新品,旗艦店也在1小時內突破去年全天銷售額。根據天貓官方數據報道,95後買走了雙十一一半的盲盒。

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盲盒”悄然走進大眾經濟

一、悄然火起來的“盲盒”,年輕人的社交話題

“如果你還不知道盲盒,那說明你老了!”這是辦公室95後的王妍對我的評語。“盲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火熱起來,尤其在90後、00後、10後人群當中,可謂年輕人社交必備話題。

所謂“盲盒”,就是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不能自己挑選造型,隨機夠買,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買到了什麼。

可能你買幾次都是一樣的造型,當然這其中據說會有隱藏限量版,抽到了就代表運氣極好。單個盲盒從39-59元,價格不等,通常是成系列的,每個系列根據不同場景故事個數也不一。

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盲盒”悄然走進大眾經濟

“我收到雙十一的盲盒了,快來看這個長草顏糰子有限量款!”這已經不知道是今年第多少個王妍收到的盲盒了。每個月她會至少買4個,價格到不是很貴39元一個。

遇到過節或者生日,王妍會獎賞自己一下,來個全套的(12個)或者整個系列全端,運氣好的話,裡面會一款隱藏“限量版”。王妍這種就是“盲盒”的死忠粉代表。

二、購買“盲盒”的背後的心理和經濟學

1、購買者心理

我曾問過王妍問什麼會喜歡盲盒,把她的話總結起來有這麼幾點:

  • 真的喜歡長草顏糰子,看著就覺得可愛,就算重複了,也不要緊,可以送人;
  • 價格不貴,單個39元或59元;用39元寵愛自己,有什麼不值得的;
  • 如果是限量版,市價會翻個幾十倍,有的是上百倍,具有收藏價值。
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盲盒”悄然走進大眾經濟

用她的話來講就是花個小錢取悅自己而且還有收藏價值,何樂而不為。芽媽幫她心裡算了一筆賬,單個的花銷確實不大,但是整體下來可能還真不是一個小錢的事。

按照她慣常的盲盒一個系列的共12套,一套共12組,加起來是114個,如想要集齊還不能算重複的,那麼一年下來小10000怎麼也是有的了。

這就是在90後、00後、10後的新寵愛好“盲盒”。除了像王妍這種IP公仔外,還有泡泡瑪特系列、扭蛋、幸運盒子、MR.Right等類似的產品。

2、“盲盒”讓人有持續購買慾的經濟原理

  • 炒盲盒其實具有“賭徒心理”,因為你不知道買的那款,就越激發你的好奇心,讓你越發上癮;加上商家的營銷伎倆,故意設置隱藏限量版於其中,都在勾起你的勝負欲;
  • “話題感”、“社交需求”也是讓90後、00後、10後深陷其中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群體都在玩,如果你沒有,就缺少了社交的談資和工具;
  • 單體價格低廉,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屬於“小成本”滿足“大欲望”。馬斯洛的經典需求理論模型,90後、00後、10後這群人早就過了溫飽的需求,那麼玩盲盒滿足的是他們的社會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實現滿足需求,而且它的表面成本是如此低廉易實現。
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盲盒”悄然走進大眾經濟

三、“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

作為“盲盒”業內發展最快和勢頭最迅猛的莫過於泡泡瑪特。2016年,泡泡瑪特總裁王寧簽下香港玩具設計師Kenny Wong(王信明)的代表作品茉莉,並以盲盒的形式推出,在之後的兩年,銷售數據一路攀升,2018年茉莉盲盒一年售出500萬個。

泡泡瑪特也憑此一路高歌猛進,2017年掛牌新三板,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61億元,同比增長155.98%;實現歸母淨利潤為2109.85萬元,同比增長1405.29%。今年雙十一泡泡瑪特更是讓盲盒直接走進大眾的世界中,以咂舌的銷售業績告訴大家,盲盒的勢頭正當其時。

39元,背後的“千億市場”,“盲盒”悄然走進大眾經濟

對於“盲盒”經濟來講,可謂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它的消費人群可以甚廣,不光是90後、00後、10後,現有全年齡段覆蓋的趨勢。“盲盒”的火熱說白了就是抓住了年輕人的心理需求,因為其單個成本的低廉其入門極低,但是很容易上癮,更是抓住一些喜歡二次元的消費者的需求,未來在一段時間各種品牌尤其是娛樂相關大廠必然會轉向發力,將推動盲盒市場進一步火熱。據投資業估計涵蓋盲盒及其周邊產品市場可達“千億”。

最後,對於個人而言,如果作為自己的愛好,收藏盲盒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是作為投資炒盒的話,風險巨大,就跟“炒鞋”、“炒房”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就成了接盤人,所以對於炒盲盒堅決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