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

嘗糞憂心

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正所謂: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嘗味知瘥念疾父,糞甜淚鹹心焦苦。憂稽北辰代親卒,心沉安逝三載服。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

棄官尋母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正所謂: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棄婦出嫁兒七歲,官拜知州母未回。尋親無果誓不退,母逾古稀得雙歸。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

滌親溺器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夜壺,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正所謂: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滌盥虎子孝魯直,親手事母忘顯日。溺汙不懼丹心赤,器望同存孝誠師。


上圖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圖片取自瀋陽“長安寺”,相傳是唐玄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瀋陽時命“門神”尉遲敬德督建,取名長安寺,寓意“長治久安”,故民間傳言“先有長安寺,後有瀋陽城”。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

瀋陽“長安寺”

“長安寺”位於瀋陽市瀋河區朝陽街長安寺巷 6號(中街商業城的後身),相傳建於唐朝,是瀋陽最古老的建築群。長安寺佔地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長安寺始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從寺內碑刻記載曾重修於明永樂七年(1409),爾後天順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繕。歷史上長安寺的香火曾有過興旺之時,但到清代晚期已漸頹敗,終至斷絕,廟宇也漸損沒。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錢行、借貸行等商號捐資重修長安寺。1985年2月,瀋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進行大力重修,經過二年時間已恢復原貌,建立了長安寺文物管理所,於1986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如果你現在瀋陽、或曾在瀋陽生活過、或您關心瀋陽、想了解瀋陽!

讓我們一起去發現瀋陽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美麗城市風光和風土民情。。。

讓我們一起“左右看瀋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