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全名《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是維護禮教,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理論思想之一。孝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說小孩饞著張鬍鬚的老人。最基本的便是奉養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再深一點是尊敬父母;不給父母精神上的負擔,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愛…… 尊親敬老,從一點一滴做起。
1、虞舜聖君、孝感動天
虞舜,姓姚,名重華,生性善孝。雖父親老實,但繼母奸詐,弟弟傲慢。並常遭繼母陷害,他不但不忌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感化。舜在歷山務農,大象替他耕田,鳥兒給他鋤草。帝堯知道他是賢才,用他做丞相,最後讓帝位給他,成為歷史上著名聖君。
2、文帝侍母、親嘗湯藥漢文帝,名劉恆,是漢朝最賢明的皇帝。他對生母薄太后最孝順。太后臥病三年,他處理公務後,常伴守床前,夜不脫衣,很少閤眼。凡進湯藥,必先親嘗。純孝感格,終獲痊癒、而他的仁孝事蹟,也感化全國,終成“文景之治”。
3、曾參至孝、齧指痛心
曾參,孔子弟子。對母親很孝順。少年時常上山砍柴。一天家裡來客人,母親沒法,望他早回,便自咬手指。他在山上忽覺心痛,知道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足見母子連心,感應迅速。曾參後來繼承孔子學說,著《大學〉一書,成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4、閔子蘆衣、耐寒留母
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天性很孝,早年喪母。後孃給親生兒子縫棉衣用棉花,給他卻用蘆花。一天他為父親駕車,身寒手抖,車失控險些出事,後被父親察覺是後孃虐待閔損,準備與後孃離婚。他哭泣勸阻說:“娘在只是我一個孩子受凍,娘走了三個孩子衣單。”後孃知道後,深受感動,以後待他和親生的兒子一樣。
5、子路侍親、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困,經常自己用野菜充飢,卻從百里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後來雙親死了,他在魯國和楚國做了大官。生活享用雖然豐富美滿,而他卻常常懷念父母在世時,自己吃野菜充飢而去百里外背米供養雙親的日子。孔門大弟子中,閔損、曾參和仲由都是千古聞名的大孝子。
6、郯子鹿皮、取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人。很孝順,父母年老均患眼病,聽說鹿乳可治,便披著鹿皮,去深山鹿群中,取鹿乳供親。一次獵人誤認為真鹿,要射他,他驚恐,以實情相告。獵人稱歎,贈以鹿乳,並護送出山。
7、老萊七十、戲綵娛親
老菜子,周朝時人,生性至孝,對雙親極其誠敬。自己年歲雖已七十,但不說老。常穿五彩衣,學孩子游戲。有時擔水上堂,詐跌臥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讓二老歡喜,笑口常開。
8、丁蘭刻木、事死如生
丁蘭,漢代人。幼年喪父母,未得奉養。時常念養育之恩,用木雕刻雙親像,侍奉如生。他妻子不高興,偶用針刺木像手指,竟然出血。丁蘭看見木像,眼中似有淚痕。知道情況後,便與妻離婚。
9、董永賣身、天賜良緣
董永,漢代人。家貧,父死無錢安埋,便賣身葬父。及去償工,行至槐蔭,遇一仙女求為夫妻。同往僨主家,叫織絹三百匹,其妻一個月即完成。夫妻歸家至槐蔭相會處,其妻告辭而去。從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10、西漢郭巨、為母理兒
郭巨,字文舉,西漢隆慮人。他生性純孝,父親去世後,對母親更加體貼,妻子也很孝敬婆婆。郭巨有一兒子三歲,因家中貧困,不能供養母親與兒子兩個人。郭巨思量再三,對妻子說:“兒子分吃母親的食物,弄不好都得餓死。不如埋了兒子,以便養活母親。”於是到野外,拿起鐵鍁挖坑三尺。忽然挖出一罐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郭巨,官不能取,民不能奪。郭巨驚駭不已,抱兒回家。後人以詩讚道:“莫責鄉愚求養志,恐分甘旨竟埋兒。真誠一念格天地,土變黃金是此時”。
11、姜詩孝親、湧泉躍鯉
姜詩,漢代人。對母很孝,妻龐氏善體夫,共同孝親。母親喜歡飲用江水,距家約六七里,龐氏常往,取水奉母。又喜食魚膾,夫妻常為作此菜餚。一天,宅傍忽有泉水湧出,味如江水;每天躍出兩隻鯉魚,讓他們就近取以供親,這是孝感的原故。
12、蔡順拾椹、供養母親
蔡順,漢代人。少年喪父,對母很孝。時遭王莽之亂,年歲饑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用不同的器皿裝著。赤眉軍看見問他,他說:“黑的供母親吃,紅的自己吃。”赤眉軍稱讚他孝順,贈給白米二斗,牛蹄一隻,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13、陸績六歲、懷橘遺親
陸績,漢代人。六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趁人不注意,便暗裡拿橘子兩枚裝在懷裡。拜辭時,橘忽然落地。袁術看見,懷疑他貪多,便說:“陸公子做客還要多拿紅橘嗎?”他跪下回答說:“我母親愛吃紅橘,準備帶給她的。”袁術聽後非常稱讚他。
14、行佣供母、逃難盡孝
江革,漢代人。對母很孝。時逢亂世,背母逃難,路遇強盜要劫殺他,他哭訴有母親在,無人供養。感動強盜,免於被劫殺。他裸身赤腳,幹苦活來供養母親,凡母親需用的都盡力準備齊全。
15、黃香九歲、扇枕溫衾
黃香,漢代人。九歲母親死了,哀痛至切。對父親很孝,夏天暑熱,給父親扇涼枕蓆。冬天寒冷,以身溫暖被。官府表揚他是“孝童”。後來他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學問人,官至尚書。
16、王裒純孝、聞雷泣墓
王裒,晉代人。對親人很荸。母親生前,怕聽雷聲。死後殯葬山林,每逢雷電交作之時,他便跪到墓地,跪拜哭著說:“孩兒在此,母親勿懼!“他終生均這樣做,其孝心真誠可以想見。
17、吳猛愛親、恣蚊飽血
吳猛,晉代人。年八歲,事親至孝。因家貧,沒蚊帳,夏夜蚊多,父親不能安眠。他便赤身先睡在床上,讓蚊蟲叮咬,飽吸自己的血,以免咬他父親。吳猛孝親,流芳千古。
18、王祥臥冰、為母求鯉
王祥,晉代人。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對他不好。值嚴冬冰凍,繼母想吃魚,他為挽回母心,脫衣臥冰上求得魚,忽然冰裂,躍出雙鯉,持回供母。繼母感動,頓改前非,從此相待以誠,共享天倫之樂。後來晉武帝即位,任他為太保。
19、孟宗哭竹、冬日生筍
孟宗,三國時人。母親老病,醫藥無效,醫生教他用筍煮湯食。但冬天無筍,他急得沒法,便前往竹林,抱竹痛哭。一念之誠,忽然地裂長出嫩筍幾莖,他高興地拿回家,煮湯給母吃,服後竟然不藥而癒。他的孝聞傳聞四方,後來他官至司空。
20、楊香十四、扼虎救父
楊香,漢代人。十四歲時,隨父往田間,途中遇猛虎,將父親拖走。楊香這時手無寸鐵,心中只知有父,不知有己,奮勇向前,搶持虎頸,捏住呼吸。楊香膽識過人,捨身救父的事,名留千古,其子孫也富貴綿長。
21、黔婁嘗糞、憂親病危
黔婁,南北朝時的高士。任孱陵縣長,到縣幾天,忽心慌汗流,便辭官回家探親。當時他父親剛得病,醫生說:“要判斷吉凶,只有嘗糞,味苦就好。”他嘗糞味甜,很憂慮,知道父親病重,醫生對症下藥,終於轉危為安。
22、孝順公婆、乳姑不怠
雀山南,唐代人。他家祖輩均孝順親人。他的曾祖母年老無齒,不能進食。他婆婆唐氏,很有孝心,每天用自己的奶水喂她,堅持幾年。後來他曾祖母臨終時,對子孫們說:“我沒法報答她的恩情,但願做媳婦的都能孝敬公婆,以後福報必然很好,子孫必定昌達。”後來,果然子孫都成才,雀山南官至節度使。
23、壽昌尋母、棄官不仕
朱壽昌,宋代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改嫁,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他在府內做官,為了尋母,棄官去陝西,發誓如不見母,永不復還。最後行至陝州,遇到母親和二弟,時母親年已七十歲。這是他孝心的感應。當時王安石、蘇軾均寫詩讚美他的孝行。
24、庭堅事親、滌親溺器
黃庭堅,號山谷,宋代人。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元佑年間任太史,生性極孝,雖任顯官,但對母親的生活仍親自照顧,體貼入微。因母親最愛潔淨,他每夜親自為母親洗刷便桶以安親心。此事流傳至今,成為一段佳話。
瀚大黎眾為了廣大連友的喜好,一直不懈努力蒐集、整理各類題材連環畫,並且為了連友更好的欣賞連環畫,每篇連環畫都對連環畫圖片進行文字說明。雖然費大量的時間,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連環畫,喜歡閱讀。可以點擊關注,欣賞更多有文字說明,不費眼睛的連環畫。
閱讀更多 瀚大黎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