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寶找到了《四十二章經》裡的寶藏,卻為什麼沒有得到?

一.《四十二章經》的佛家地位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

漢朝有一皇帝叫劉莊,繼漢武帝劉秀之後,繼承皇位,秉承光武之志,有所成就但能讓現代人聯想起這位皇帝的事,不會太多。唯多一:《佛說四十二章經》,一個“白馬寺”,與佛甚緣啊!

韋小寶找到了《四十二章經》裡的寶藏,卻為什麼沒有得到?

據傳,一天這個皇帝作了一夢:夢遊殿前,正觀賞家傳大好河山,他老爹給他留下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好光景。但是呢,物質需求的逐漸富足,精神方面的匱乏是令這位帝王有所擔憂的,物質的富足沒有厚重的德行承載是會出現文明的遺失,價值的失衡的。於是在夢裡,也像上天祈求真法,足見誠心十足了。所謂心中有佛,佛自生。只見一道金光閃過,雲間立一丈八尺高的金人,瞬間又飛近君前。與皇帝相視一笑,后皇帝精神抖擻,如沐春風。

第二天朝前問大臣們“這一金人,該是個什麼神?”眾臣議論紛紛,都不知何神發的是金光。於是有識之士太學聞人傅毅回答說:“周昭王時,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長一丈六尺,遍體金色。陛下夢中所見的金人,或許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著加以證實,說道:“按《周書異記》這本書裡的記載,佛出世時,天地間呈現了許多祥瑞,周太史蘇由見後曾預言,佛的聲教將在一千年後被及此土。臣以年代推算,蘇由預言的正是現在。陛下夢見的,想必是佛無疑。”佛身是金身這一論斷是否正確?不得而知?但這周書記載一千年這個時間到天作之合。

於是皇帝派大臣去西方求法,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將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他們辛辛苦苦趕到與天竺毗鄰的月氏國時,遇見了正在弘揚佛法的天竺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便懇請兩位沙門到漢地傳法。於是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攝摩騰和竺法蘭,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一起東還,終於在公元六七年回到洛陽。皇帝聽了二位聖僧的佛法講經,甚是歡喜,於是下旨修建了官辦第一家寺廟,號稱“中國第一古剎”的洛陽“白馬寺”。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期間,迦葉摩騰、竺法蘭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編集成了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金庸為什麼這樣一本經書作為藏寶圖的藏本呢?

首先,鹿鼎記裡說的是要集齊八本《佛說四十二章經》即可,那麼如此經書咋麼留世的難道只有八部而已了麼?當然不是。但是因為後世裡佛經已經被翻譯過來很多,經典無數,傳到現在的名著就不少,就連普通大眾都能知道一二,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無量壽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無量壽經》、《大日經》等

。我們是很少聽到四十二章經的,直到金庸在鹿鼎記這麼一提,這部經書算是重現天日了,由此可知金庸選用此經的用意了。

再有,就是四十二章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書?《佛說四十二章經》集結了佛陀關於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通篇言簡義豐,明瞭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這部經典反覆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訴佛教弟子應該如何修行。祖師大德將此經和《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之為《佛遺教三經》。金庸安排最後集全這八部經書的是韋小寶這樣一個與佛家無緣的混世小魔王。一部是佛家“持戒”經典,一個是俗家“犯戒”高手,那麼金庸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1.金庸群俠個個武藝超群,俠肝義膽,正面人物很正面,反面人物很突出,唯獨韋小寶,乾的是最壞的事,最後得到是最好的,在影迷心中,怕是不少人心中的榜樣了,那金庸真的是想灌輸這樣的思想麼?顯然不是,金庸說過,韋小寶這樣的人物個性是他根據魯迅的阿Q創造的,現在阿Q不多了,我們是要感謝魯迅的!但是呢,像韋小寶這樣的人卻不少,他們為了升官發財,可以不擇手段,講謊話、貪汙、作兩面人、牆頭草,什麼事都幹。那金庸為什麼又安排韋小寶活的那麼好呢,七個老婆,家財萬貫,遠盾世外桃源。

金庸又講,他覺得他是在寫現實世界,我們消滅了阿Q的愚昧無知,卻還沒有消滅韋小寶式的唯利是圖、不擇手段!

韋小寶找到了《四十二章經》裡的寶藏,卻為什麼沒有得到?

所以金庸說的韋小寶的勝利,是阿Q的勝利,是需要消滅的,是需要警惕的!

2.金庸最後讓韋小寶拿到了《四十二章經》,拿到了藏寶圖,卻沒有得到寶藏,失去了官職,沒有了江湖,可見韋小寶最後的最後不是勝利。只能說你若丟失了真誠,失去的將是世界。這就是《四十二章經》的意義了,這部經書的第一要義是“持戒”,然後是“斷欲”、“精進”、“見空”!金庸是想告訴我們,《四十二章經》才是我們的價值所在,韋小寶不過是一糟粕,他的命運應該和阿Q一樣,最終是要被消除的!

韋小寶找到了《四十二章經》裡的寶藏,卻為什麼沒有得到?

最後,讓我們共同誦讀《四十二章經》,了卻佛法真諦,通曉世事!

摘選

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二、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汙。

三、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

四、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

五、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