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請不要給自己加戲了~

密不透風的愛,是孩子成長上的阻礙!

上週六帶著坨坨參加家庭聚會,去之前到超市採購,有瓶飲料沒結賬坨坨就要拿走,遭到我的拒絕後,她因人多開始耍賴裝哭,同事的兒子見狀指著我大聲說到:“你是個壞媽媽,你怎麼帶孩子的,你又讓她哭了”。而後,客廳裡雙方家長都在場的情況下,這個小男孩伸手推人,並且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打她是為了讓她記住,為了讓她學到更多東西。他的一系列行為讓我記憶猶新,倒不是因為孩子受了委屈不痛快,而是這句話,這些行為來自一個3歲的孩子。這件事情往深裡想想,幾乎不難猜到,他的媽媽應該經常聽到關於孩子教育的指責,而孩子動手指教這方面,也是長期在這樣的環境里耳濡目染的。

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家長,家長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什麼,未來便會結出什麼。而他的父親卻忘記了言傳身教這個詞,也忘記了該如何愛孩子。

《愛和自由》這本書它闡述了愛的真相: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首先會以身作則,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會鼓勵孩子的獨立,包容孩子的錯誤,尊重理解並相信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會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給他充分的自由與尊重。

身為父母,請不要給自己加戲了~

這本書的作者孫瑞雪,中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國內實施國際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她發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論。代表作有《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等,被千萬家長譽為“育兒百寶箱”。

你愛孩子毋庸置疑,但是你愛的方式對嗎?

我們來看第一個關鍵字,愛,真正的愛是怎樣的?怎樣給予孩子正確的愛?

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

並且認為自己的愛是最無私的。

但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很奇怪。

看看身邊的人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小時候,因為孩子自己吃飯慢,弄髒衣服地板,所以爺爺奶奶餵飯,因為怕危險,不讓上躥下跳,所以端坐在小板凳上,因為怕滑輪滑摔跤,所以娛樂活動只是在戶外散散步,因為擔心浪費時間,所以小姑娘的頭髮一短再短,因為怕離家遠了,強制報了家附近的大學,諸如此類的安排,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找有編制的對象,趁年輕生娃,再追個二胎。這所有事情的出發點,看似以愛之名,其實不過是為了方便自己,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被“愛”養大的人,把這些經歷又再一次放置在自己孩子身上。

孩童認知世界的第一步是“感覺”,而有些父母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為了安全或者是省心,阻斷了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也阻止了孩子的思考,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是沒有獨立的認知。

父母過多的干預,剝奪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導致孩子停止了成長。

國內最大的家長社區家長幫聯合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發布《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6529個家庭調查追蹤,揭示出中國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0-18歲)時所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低齡兒童智力過早開發、中國孩子素質能力缺失等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痛點。《報告》的數字反映出更多令人擔憂的問題: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馬虎……中國孩子在自信心、恆心、毅力、生活習慣等“素質力”方面存在普遍缺失!

為人父母應該怎麼做

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他感知到你的愛。

給予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孩子自己探索體驗生活,分清你我,孩子的事情在安全範圍內,儘量讓他自己做主。相信孩子,自他們出身便攜帶了一種特殊的能力,能處理好生活中大部分事情,學會愛孩子,學會剖析自己的內心,抵制自己的私慾,認真的平等的對待孩子,告訴他們,去做,去嘗試,不論對錯,都愛他。如果你2歲的孩子喜歡在下雨天玩泥巴,你應該做的是告訴他:1衣服一定會弄髒,你需要自己洗衣服,2也有可能摔倒在泥坑裡,手臉會有泥巴,3如果你現在還想玩就去玩吧;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拒絕。雖然最終可能是你去洗髒衣服,但是在洗的過程中你可以讓他參與進來。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迴歸理性。

作為一個成年人,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你的焦慮,不安,懶散,所有的壞情緒都會傳染給孩子,而這種相互的反應是一種不良的循環。如果你善於觀察,你會發現脾氣暴躁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情緒也很容易激動,稍有不順心,就開始作天作地,毫無道理可講。而溫柔理智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則情緒穩定,溫和有禮。另外,不要把孩子當做你最後去應付的事情,孩子應該平等的得到你的關注和愛,而不是在你忙碌完工作,應酬,娛樂之後,僅剩的一些東西。

理解孩子並給他足夠的耐心。

很多父母因為忙碌或者粗心,並不能理解孩子背後的行為代表什麼。有次公開課,坨坨在我旁邊坐著一直不老實,扭來扭去總想去找她的書包,我猜她惦記早上帶的零食,小聲囑咐她,下課再去拿,最後還是沒管住。在我尷尬的時候,她把巧克力遞給老師。後來老師告訴我,可能是她聽到,老師因為帶班,沒來得及給兒子買巧克力的事情。而昨天坨坨準備巧克力時,我還跟她爸爸開玩笑說她好貪心。

如果在她裝巧克力時,我就強硬的制止,只是因為吃多了甜食牙不好,又或者,在今天課堂上制止她,就為了讓她表現出一個大家眼裡的乖孩子形象。我也就沒有機會了解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請多問自己為什麼,多問孩子為什麼,而不是先入為主的去定義什麼。

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個關鍵字,自由,如何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很多人擔心給孩子自由,會讓孩子變得沒有紀律,不知道分寸。作為父母你也有管教子女的責任。但是,管教這個詞的基礎是溝通,而不是控制。而溝通是依賴的是信任與技巧,如果這一層基礎沒有了,你需要的就是深入孩子的角色,建立親密的聯繫,以此去了解他。

我女兒有段時間特別沉迷看《小豬佩奇》,家長都知道這個動畫片對小孩子而言,超有吸引力。每天洗完澡開始看,困得打哈欠還堅持看。剛開始擔心她的眼睛,也影響睡眠。我跟老公想了很多辦法,哄著轉移注意力,強制不讓看,效果都不太好。經歷了一段時間,身心疲憊,想著總不能天天鬥智鬥勇的管著,還得從根源解決。於是放鬆讓她看了一週,想看看她到底會怎樣,結果發現她居然看完兩集就要求睡覺,事情被輕鬆解決。後來我總結:她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再有緊迫感,反而不那麼惦記;睡眠不夠,堅持一週抗不住,也就乖乖上床睡覺了;另外,遲到後,幼兒園小朋友的注目禮也是種壓力與督促。給孩子適度自由,不要操之過急,更不能越俎代庖,即便他們偶爾跑偏,也會自己修正的。

學會放手,給予彼此適度的自由,會發現養孩子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怕。

這就好比,你帶孩子出門,這也不讓玩,那也不讓玩,牢牢牽在手裡,可是那些東西吸引力太大了,雖然人被你拉著,心早就飛了。這樣拉扯,你累,孩子也累,慾望被壓抑得太久,反彈也只會更加極端,等他逮到機會就跑得無影無蹤。但是如果你換種方式,你讓他走,讓他跑,讓他去玩,你會發現他總在你身邊轉悠。

不要對比,不要評價,不要讓成人的功利心去影響他們。

因比較產生的羞恥感不過是你的面子在作祟。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玩,每天還樂滋滋的。如果一個成年人這樣,你給他的形容詞一定是正面的,而且會羨慕這種自娛自樂的能力。可是為什麼到孩子這,你就覺得不合群,孤僻,因為他的不同之處感到焦慮?小孩子,也有他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樣,身為兒童,他們覺得紅上衣+綠褲子,像花朵一樣美麗,而成年人會覺得紅+綠的搭配醜出天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思考方式也會不一樣,成長的過程也不盡相同,為何非得追求千篇一律。你如果有兩個孩子,你會希望他們是粘貼複製一模一樣?

愛,就是退一步,離她遠一點,控制住自己想動手動嘴的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感知生活的苦與甜。

藥家鑫的案子讓很多人驚詫不已,網上後來也有一些關於他經歷的詳細報道。小時候愛彈鋼琴的,他的父親,因為經濟以及對未來就業的考慮,剝奪了孩子學鋼琴的權利,甚至私下讓老師對孩子說,他的鋼琴彈的差極了。很難說藥家鑫事件的根源是什麼,但至少他的父親,在藥家鑫身心健康成長的這一點上難辭其咎。

這類父母,以成年人的高姿態輕而易舉的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對其缺乏理解與尊重,在最關鍵的時候,甚至給以侮辱和打擊,而忘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專制霸道的他們即便老了,也會對著而立之年的孩子吼到:你個臭小子,老子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懂什麼?他們從來沒有問過,或者也不屑於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把愛轉變成訓斥,責罵,控制。自以為是的去幹涉孩子,沉迷於父母這個角色,過度發揮,無法自拔。

但是,

真正的愛,

是學會彎腰,平等對話;

是做決定之前,多一點尊重;

是提供溫暖,安全的環境,讓他自由自在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